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在京举行
11月12日,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在京举行。此次峰会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与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中国银行保险报共同主办。峰会以“数普惠 新金融”为主题,旨在探讨以数字普惠推动新阶段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回顾第一个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实施历程,展望“十四五”时期普惠金融事业走向。
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呈现四大特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我国首部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表示,经过数年发展,我国普惠金融体系更加健全,覆盖面持续扩大,产品和服务手段多样化。目前,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9.2%,全国乡镇保险服务覆盖率95.4%……这一组组数字充分体现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
峰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银行保险机构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战略;四是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此次,今年的《报告》特别增加了专题研究内容,集结监管、实务部门以及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围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六稳”“六保”、消费者保护以及金融科技等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了解我国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是普惠金融发展不能绕过的话题。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扶贫协调处处长陈元浩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作为普惠金融的主战场和主阵地。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33万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累计投放4200多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农业保险为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金额846.6亿元,覆盖贫困户1647万户次。
与此同时,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在解决贫困人口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陈元浩透露,6年间,我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超过5000亿元,惠及贫困户1200多万户次,覆盖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0%以上。据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扶贫小额信贷对贫困户增收的贡献率达12.4%。
普惠金融发展,技术、机制、生态缺一不可
峰会上,国务院参事、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认为,尽管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难点依然存在。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下一步发展普惠金融、深化改革的重点。
王兆星指出,解决普惠金融发展痛点的关键在于解决银行风控的问题。“因为普惠金融并不是慈善金融,它的前提条件叫做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来使得那些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支持。”王兆星认为,这就要求银行在风控技术、工具和手段上下功夫。
除此之外,银行的鼓励和评价机制建设也是一大关键。王兆星指出,要解决银行内部的绩效考核激励、评价、奖惩、问责体系,要给予更多的正向激励,要更多地激发信贷管理人员开拓普惠金融市场,为普惠金融对象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同时,农户也要提高自己集约化、专业化的农业管理水平,以提升抗御自然灾害、抗御市场波动的风险能力,其中,保险也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指出,普惠金融的很多发展难题都需要依靠创新的手段解决,但创新必须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当前普惠金融服务与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需求还有脱节的地方,如信贷产品同质性还比较强、一些线下服务的满意度还不高等,创新的适当性和针对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尹优平特别提到,金融机构要分类、分层满足不同普惠金融的需求,比如一老一小、妇女、中小企业等不同群体和弱势群体,尽量降低“数字鸿沟”对边远地区群体、老年群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也有待完善。尹优平指出,重点是要完善好支付、征信、担保、破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优化普惠金融相关的法治环境,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完善数据的资产产权交易流通制度和标准。
据悉,此次峰会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案例集锦(2020)》,并揭晓了“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0)”名单。
-
无相关信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