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  农商要闻

让中小银行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时间:2020-04-22 14:25:27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本报评论员

  近日,央行宣布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

  本次定向降准面向中小银行,获得定向降准资金的中小银行有近4000家,在银行体系中家数占比为99%,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立足当地、扎根基层,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释放增量资金大部分给了城商银行和非县域农商银行。此次降准后,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6%,从我国历史上以及发展中国家情况看,6%的存款准备金率亦是比较低的水平。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银行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量,在强监管、回表内、去通道、“脱虚向实”的背景下,缓解社会融资增速下降的趋势。同时,有利于适当增加银行体系的长期稳定性资金,优化流动性结构,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总体稳定,有助于引导其以更优惠的利率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扩大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严重产业的信贷投放,增强对实体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国家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此外,财政支持发挥撬动作用,更好地发挥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的激励作用,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投放当地。

  然而,目前有两道“阀门”使货币供给被抑制。一是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20%,存款增长越多,信贷资源越稀缺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贷款额度。一些企业“告贷无门”,不是因为银行没有资金,而是没有信贷额度。这两道“阀门”同样抑制了农信机构发放贷款。从金融资源的获得上看,“三农”与小微企业一直相对处于弱势,小微企业虽然数量庞大,但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尚未得到明显改善,货币供给被抑制,使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可用资金减少。

  此次央行降准可谓是下了一场“及时雨”。随着企业复工率提升,我国经济出现了较快复苏的局面。对这些在疫情中遇到较大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加大资金和信贷支持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这将防止出现部分中小企业关门倒闭现象。这次央行分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利息,有利于推动支持县域经济主力军农信机构向中小微企业放款,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拯救很多可能破产的企业。

  定向降准不仅对小微企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三农”发展也起到较大的支持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农信机构在省联社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部署。推出以农户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农户小额贷款为驱动,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三农”新模式。不仅如此,各地农金机构还因地制宜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确保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早脱贫。

  截至近日,全国农信机构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约4000亿元。

  然而目前,“三农”事业发展仍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有的农村地区仍存在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由于农民没有有效的抵押物,以及存贷比较高导致额度不足等问题,农民“贷款难”和农村金融“难贷款”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此次央行降准有利于引导农信机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也有利于“三农”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除了降准,深化改革也能够使农信机构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农信机构在落实信贷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抓改革。今年第一季度已经结束,很多农商银行还没有明确的改革计划,应抓紧制定落实,要有刮伤疗毒的勇气,按照“三去一补”的要求,强弱项,补短板,提质量,防风险,坚决杜绝走形式、走过场,真正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在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经济带来冲击的情况下,农商银行更要克服戒骄戒躁情绪,进一步认识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在促进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把小微企业贷款作为信贷业务的增长点,继续改进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投放,巩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

  当然,降准还需相关部门通力协作,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激发金融机构的惠农积极性,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