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农商银行亮出“四变”脱贫攻坚成绩单
三层小洋楼,宽敞洁净的院子,16间精美简约的“农家乐”客房……这家位于河南省西峡县的“农家乐”宾馆的主人叫秦天运,4年前还顶着贫困户的“帽子”。“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俺家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秦天运话里透露出满满的幸福感。这是河南西峡农商银行创新“四变”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河南省西峡县具有“中国猕猴桃之乡”“香菇之乡”“山茱萸之乡”和“生态旅游圣地”之称,形成了种植、加工、服务等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基地和完整的产业发展链,全县七成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源于此。然而仍有一些贫困户守着“金山银山”却徘徊在贫困线上,过着清苦的日子。因此,打通产业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打好金融扶贫脱贫攻坚战,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已成为西峡农商银行新时期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治使命。
金融扶贫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下。近年来,河南西峡农商银行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积极探索产业资源型县域金融扶贫脱贫新路子,立足“果、药、菌、游”特色产业,创新“特色产业+就业+信贷”“电商+产业孵化+信贷”“合作社+农户+信贷”以及“美丽乡村+生态旅游+信贷”等产业扶贫模式,把金融精准扶贫镶嵌在“果、药、菌、游”产业项目上,托附到企业帮扶上,夯实到就地创新创业上,反哺实现了产业扶贫开发式“输血”和“造血”同频共振,推动农村资源要素流动起来,打造资源变资产、就业变创业、资金变股金、农民变工人的“四变”模式,助推当地走出了“以农促工、以工哺农”的绿色产业经济循环发展之路,使“产业扶贫、就业脱贫、脱贫攻坚”步履更坚实、成效更稳固。
“特色产业+基地+信贷”,打造特色小镇,使资源变资产。西峡农商银行按照“宜果则果、宜菌则菌、宜药则药”原则,推出“果贷通”“菌贷通”“药贷通”产业链快贷,对接当地产业优势明显、地域特色鲜明的“果、药、菌”产业。围绕“果、药、菌”产、供、销、贸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引导信贷资源助力特色小镇建设,在丹水镇、丁河镇、西坪镇等“312国道”沿线建立百公里猕猴桃长廊;在米坪镇、二郎坪镇、太平镇建立20万亩山茱萸中药材基地;在双龙镇、军马河镇、桑坪镇等7个乡镇建立1.5亿袋标准化香菇生产基地,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信贷”模式,实现订单生产、加工、销售,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高效率、规模化运营。
与此同时,该行通过深耕“微贷”领域,不断提升产业扶贫嵌入度和融资匹配度,使产业链信贷服务更完善, 围绕“果、药、菌”深加工项目和社会创业主体,相继推出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巾帼信用创业”等信用创业贷款品牌,有效满足了不同创业群体短、频、快、急的融资需求。
“电商+产业孵化+信贷”,加速创业孵化,使就业变创业。西峡农商银行抓住特色农产品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热销30多个国家的有利时机,依托双龙香菇市场、丹水果品市场、西坪中药材市场等100个“淘宝村”,采用“农村电子商务+双创+信贷”模式,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创业、就业,带动了2000多户贫困户脱贫。
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使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渠道日益畅通,加速了产业孵化和产城融合,成为推动电商产业扶贫的重要引擎。同时,也产生了对资金结算和支付服务的强烈需求。该行根据不同性质的电商,有针对性为电商提供服务下沉的资金结算渠道,解决电商资金成本高和风险大的难题。为做好金融扶贫与电商创业孵化融合发展,西峡农商银行依托人民银行、银联商务、农村电商合作模式,为农民及电商客户提供更多商业服务。
“合作社+农户+信贷”,加速托管增值,使资金变股金。西峡农商银行大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并依托致富能人创办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入股入社,能者帮弱者,先富带后富。该行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等“五权”纳入抵押担保范畴,盘活农村资源,帮助农民把“死”钱变“活”。通过多项措施,当地衍化出家庭农场115家、专业合作社25家,引领村民走上敢想敢干的勤劳致富路。
在此基础上,该行积极实施产融对接,主动与农业科技、林果技术推广、食用菌开发及产业集聚区等部门“联姻”,依托“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产业特色,通过政府增信、财政贴息、信用共建,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
“美丽乡村+生态旅游+信贷”,加速资源开发,使农民变工人。西峡农商银行以推进全域旅游为契机,大力支持旅游产业链上各环节。为资金周转困难的重点旅游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安排专项资金,为旅游企业还贷、续贷提供政策支持。西峡农商银行大力支持避暑养生、生态观光、创意运动等高端旅游项目,推进“重阳文化”“屈原文化”“农耕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实现人文景观与绿水青山相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目前,西峡县已建设美丽乡村65个、乡村旅游景区景点15个,有1500多户农户直接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和利用,使村民真正转变成农业产业工人,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户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
无相关信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