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文化 > 信合艺林

找寻写作的力量

时间:2021-07-08 13:34:19 来源:农商行网 作者:李可瀚

  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甲骨文的出现,中华文字历史源长,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历史由此绵延不绝。然而,迈入21世纪,网络兴起,工科盛行,视频和语音的记录工具让生活、工作快捷化,“写东西”多变为兼职,写作变成了廉价的、易得的,逐渐成为当下大众心中较为慢、普通的一种表达和传播方式。

  但,在我心里,写作蕴含无穷力量。

  写作是历史版图中的浓重笔墨。司马迁创作《史记》渑池之会,让世人佩服蔺相如的英勇果敢;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著作《南京大屠杀》向世界人民昭示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的铁证;195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头条“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2字赫然醒目,那一天,华夏沸腾,这篇报道注定载入史册、进入课本、深入人心。写作以一种永不消逝的记录方式延续人类文明,它创造出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的永久性档案,按关键词寻找、依时间排列,都行。

  写作是触发思想启蒙的净瓶水。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先驱陈独秀、李大钊创作《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发表数篇文章,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树立于社会各阶层,马克思主义思想充盈在字里行间、大街小巷,引起广泛思想共鸣。进步人士意识到,中国的出路不在君主立宪、不在民主共和,而是要将广大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封资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后期队伍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写作是构建从梦想到现实的桥梁。我想,于个人而言这就是写作的意义,无论是报送工作动态、记录个人日志、或者抒发内心感想,将所见、所闻输出,引发对工作的思考,再将思考结果反馈到工作中,不断总结、提炼经验、提升自我,形成良性循环链条,链条加速运转之时,便是离梦想不远之日。

  我们是历史的继承者,虽然不是史官、思想家这样的大角色,但将生活、工作认真记录、发表就是认真得活。人人认真、人人向前,各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无名之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耕耘,灌溉出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肥沃土地,这大约便是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