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磅礴《香山魂》
一一试论欧阳小华老师的史传体小说
题记:2018年,以历史为题材的长篇文学《香山魂》,由南方传媒集团广东出版社出版。这本耗费了作者大量心血的鸿篇巨制,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好评如潮。
一、荡气回肠,伏墨千里,纵横捭阖的《香山魂》
如果你到中山,没有读《香山魂》,无论你在中山工作生活多久,都不要说,你对中山很熟
耗时四年,花费数十万元,中山第一本本土传记,终于在2018年横空出世,成了中山城市的代言。小说的作者是欧阳小华老师,是土生土长的中山本土作家,他以一己之力,耗费大量心血,写下了这洋洋洒洒65万言的倾心力作,铸就了这部里程碑式的文学高峰!
小说以一个地域的文化为切入口,浓缩了整个中华民族近八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大气恢弘,纵横捭阖,多种题材交织,书中各种语言生动有趣:地方方言、俚语、文言文语、网络语和时语穿插其中,如一座充满智慧的文化宝库。放眼中山,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图书中,是一本最能让我们以幸福冷静的眼光,看待历史风云的奇书之一。该书的出现,不但丰富了本土文化,也为研究中山、了解中山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和珍贵的史料依据。小说饱含作家深沉的思想感情和爱憎分明的价值观,以夹叙夹议夹评的表现手法来进行叙说,体现了作者对忠诚义勇的讴歌,对邪恶势力的鞭挞。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那一种很浓厚的儒家思想。
小说融传说、史学、诗学、文学、植物学等多种美学形式于一体,以章回体的模式层层递进,跌宕起伏,步步为营悬念迭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透了这本书,就基本了解了中华民族近八百年来的民族史。小说人物众多,却都具有典型意义,深刻、深邃、深情。在字里行间,流出作者的家国认同感,由此而引发深思。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爱好和平的民族,其思想核心是“仁”,但就是这么一个喜爱和平仁者爱人的民族,却饱受了战争的蹂躏。掩卷沉思,不得不抚今追昔,今以史为鉴,拜史为师。诚然,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不畏强权、舍身取义的民族,关键时候,总会有民族英雄不顾生死挺身而出。
历史确有惊人的巧合!八百年来,两次重要的护国、倒帝战争,都与中山有关。乱世出英雄,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诠释了中山这么小的地方,为什么能接二连三出现这么多的文臣武将,甚至包括总统、总理在内的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
中山人杰地灵,风景秀美。或许还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中山的风水好,基因好”。在这里我认为,作者所说的风水,或许就是指环境。具体细分,似乎还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山地处沿海,阳光充足,气候温润。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鲜花不断,五桂山山峰余脉呈“七星伴月”之势。山上四季常青,风景优美,奇花异草葱葱郁郁遍地都是,确在几分仙气;人文环境也同样可圈可点,出类拔萃,中山的民众大都拜关公,重情讲义气,胸怀宽广又爱好学习,而且能吃苦,所以人脉资源也非常广,相对说来更容易成就事业。至于基因说,也是有科学根据和来源的,中山很多人是南宋皇室的后裔,有良好的传统。这里所说的“基因”,不光指后裔们的血统纯正。而是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
“香山在宋朝以前,人才零落,各方面均与中原有极大的差距,然而,宋以后,香山地区却人文鼎盛,社会趋向繁荣,这无疑是南宋的大批南下衣冠给当时的蛮荒、偏远的香山注入了活力。而这些南宋后裔与当地人的混居,与他们通婚,在某种程度上也改良了整个社会的素质。”这一点很重要,只有尊重事实,才能有更好地发展。还有一点,这些后裔子孙们传承了先辈们忠君爱国的思想和耕读传家的家风。明清时期,代代都有能人出现,而且呈“井喷式”发展。之所以在元代没有出人才,连进士都没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元代的管理者们对这些南宋后裔进行惨无人道的野蛮统治。读史明智,宋后有两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为蒙古,一为女真族。尽管清政府也同样野蛮、腐朽,但相对于元朝,则要开明得多。这一点,从开科取士到“留美幼童”就可以看出。作者在书中也都有详尽的叙述,在这里故不多说。诚然,对于如何看待民族冲突与民族英雄方面,或许可做过多的评价,但对生命的最高价值一一道义的坚守与追求,特别是面对利益和原则冲出时,人生做出应有的选择,这都是值得弘扬的。
二、以时空为主线,盘根错节却又结构严谨
《香山魂》是通过十六个故事、十四个家族的荣辱兴衰的描绘,来展现我国自南宋以后近八百年来的封建王朝朝代更迭、民俗民情所产生的影响而引发广阔的历史画卷。全书包括序、引子、尾声、后记和十六章节,共同构成了这部堪称鸿篇巨制的佳作。除引子是描写香山的自然景观和民间传说外,书从第一章节的马南宝起,到杨逸仙的祖母又提及马南宝,中间又用了一个章节来撰写马家后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虽然盘根错节,但始终有一条家国情怀的时空主线贯穿连接,首尾呼应。
中山是孙中山先生的诞生地,他是推翻二千多年帝制、建造共和、创立三民主义的第一人,因而被称之为国父,他无疑是这部小说中的灵魂。作者非常熟悉这些人文景观,传闻迭事,所以对伟人的描述入木三分,见解独到。甚至对伟人的老家也不吝笔墨,营造得很有些仙风仙气。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据作者言,从唐宋开始,香山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岛上重峦叠嶂,奇岩怪石,异羽奇情,佳药山果,五桂山上异花香味扑鼻,誉为“神仙花草”。这些景致的描绘,是五桂山有了一丝神秘的色。再加上民间传说赖布衣的出现,特别是他留下的几句偈语,更添上了一丝神秘色彩。
马南宝的忠勇,陆秀夫和十二岁小皇帝的以身殉国,文天祥的视死如归,张世杰的铁骨铮铮,这些开篇故事,不但给后代子孙马应彪、孙中山等晚辈做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而且他们岳飞式的忠肝义胆,“壮士饥餐胡虏肉”的豪情,催生了一道沙溪名菜一一沙溪扣肉。正是这些深入骨髓的精神,在几百年后,号称空军之父的杨仙逸的奶奶,都把他们的事迹用来教育儿孙。这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诚如作者所言:“这是南宋以来,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
在主体意识方面,作者以丰富的感召力,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对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进行了梳理和经营,使这些民族精英们的形象显得饱满和真实,也从以往偏激狭隘的文学作品中走了出来,树立了一座高大的主体形象。纵横八百年的历史,浩若繁星的烟海人物,小说都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和重塑。能做到这些,当然离不开作者其本身渊博的文史知识、良好的文学天赋以及饱满的爱国热情和乡土情结,所以才能把小说打磨得如此完美,真正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忧思、欣慰、苦恼、赞叹都能与历史、现实紧密联接,由此而构成了这部堪称经典史传体小说多维度和立体化的历史画卷。
三、诗情画意,纲领全篇,写景、叙事、议论、传说与评论相结合
诗情画意是本书的另一大特征。在这本小说里,作者旁征博引,大量搜集整理和引用了与之相关的诗词、史料、人文典故和民间传说,通过这些久远的乡土符号,创造性地营造了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历史场景,使这些文章更加典籍、含蓄、富有厚度与质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原创了近五十首高水平的古典诗词,开局就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诗词与文章的内容契合得很紧,可看作文章的纲领。比如在第一章以马南宝为主的抗元事迹中,引用的词牌是《满江红》。读来怒发冲冠,感慨涟涟:
“战火频摧,难抗敌,宋皇南撤。匆匆退,伶仃横渡,沙涌暂歇。工部勤王彰大义,黎民卫国钦高节。闻香肴丹荔帝初尝,忠臣设。横琴战,多壮烈。真气概,歌不绝。一千年过后,精神不灭。迭迭沧桑多少恨,桩桩往事如何说?问当年谁见国玺湮沉?厓山月。
作者站在时代的潮头,缅怀先烈,咏时怀古,凭吊古战场。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昔日的古战场,早已被今日的繁华所替代,但作者依然能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史实与国学功底,咏出了壮怀激烈的《满江红》,由此可见,作者的底蕴之深厚。
有学者认为,宋代自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尔后的几百年里,除了军事较弱外,其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科技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都非常先进,堪称鼎盛时期。这是比较客观的。但也正由于宋代的军事力量偏弱,因而无法支撑起这封建王朝。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军力偏弱,恰恰是最要命的。一方面,歌舞升平,民生富足;另一方面,强敌环伺,欲取之而后快,所以产生了兵患也就不足奇怪了。从历史上看,宋亡后的近八百年里,少数民族有两次入主中原。泱泱华夏,竟被少数民族打到下野,除了政府腐败无能外,朝庭大员之间相互内耗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有主战的,就有主和的;有维新的、必定就有守旧的;有推翻帝制的,必定就有保皇的,针锋相对,势均力敌,结果让渔翁得利。造成了民族灾难。这些,也是这本书留给我们的启迪!虽然往事如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奠定了共产党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些情况已经不会再出了,但在企事业单位里,这种现象还依然存在,这是值得警醒的。商场如战场,企业易主,也是切肤之痛。这也从另外的角度,来体现出这本书多维度的价值。
小说中,除古典诗词占了很大的比例外,还有引用了一些民歌、咸水歌、歌词。新诗才两首,却非常感憾!一首是倒“梅”运动后萧友梅在莫干山养病时所作;另一首则是诗僧苏曼殊去世后,他的那位十多岁的侄女苏绍琼,只身来到西湖孤山,为他写下一首扣人心弦的悼亡诗后自杀,印象异常深刻,令人唏嘘不已:
诗人,飘零的诗人!
我,你的小侄女!
仿佛见着你:
穿着芒鞋,托着破钵,
在樱花桥畔徘徊着。
诗人,飘零的诗人!
我又仿佛看见你:
穿着袈裟,拿着诗卷,
在孤山上哦吟着。
寂寞的孤山呀,
只有曼殊配做你的伴侣!
四、语言风趣幽默、多语种相互交织
一篇文章是否有趣,能不能让人喜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是否生动活泼,形象自然。是否能让读者感悟到真情,体验到美感,产生出画面。本书在这一方面,也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纵观全书,无论是对人物的描写,还是对景物的描写,抑或是对情态的描写,都写得活灵活现、细腻真诚,绘声绘色。此外,句式的变化,各种修辞的使用,多语种的交织以及民间歌词和校歌、军歌和差点成为国歌的歌的应用,使文章具有广阔的音乐性和节奏美。
小说的作者具有很强的语言编排能力和驾驭能力。小说中用诗一样的语言,饱含诗意的文笔,描绘了香山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图中,勾勒出香山沧海桑田的迷人风光。即使在动荡的年代,作者也尽量铺展了香山美的魅力。
五、人物刻画细腻,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光彩照人,消除了“脸谱化”的倾向
善于刻画人物,主次分明,是作者成熟的技法。孙中山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耀眼的人物。各种写孙中山先生的文章、书籍可谓车载斗量。为了使孙中山的形象更加生动,避免脸谱化和落于俗套,作者特地安排了几场演讲,其中有一场的演讲,演变成了一场辩论,正式由于这场辩论,把孙中山的博爱博学、能言善辩、以及家国天下天下为公的格局、情怀和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由法国马赛乘邮轮到达横滨,当地华侨和留日学习安排了一场演讲,其中有人问到:
“何以不走改良之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弱民贫之现状,非要实行革命呢?”
孙中山说:
“我也是热爱和平的人……曾投书李鸿章,但被弃置一旁,不予理睬。再者,康有为、梁启超实行戊戌变法,差点送上断头台……”
接着又有人问:
“孙先生,你乃一名医生,从医人转而医国,不知先生有何妙方?”
“有!“终结帝制,建立共和!”从“一人之天下”变为“天下为公”!
烘云托月,也是这本小说中一种的常见的表达手法。几乎每一个光辉人物的出生,都伴随有天生异象的风水景观来衬托。不管这些传说的真假,但的确能渲染气氛,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作者自己也说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书中唯一没有用风水来衬托的,就是王云
五,或许他的头大如斗,本身就是奇人异相吧,所以没有必要再生枝节。
作者还善于从细节入手,把孤苦偏激又博学多才的苏曼殊,侠骨柔情的小刀会领袖刘丽川,文曲星黄佐,《盛世危言》奇书的作者、打工皇帝郑观应、百货之父马应彪,音乐之父萧友梅,空军之父杨仙逸等刻画得个性鲜明,活灵活现。特别是对唐绍仪,这位从留美幼童成长起来的内阁总理,有过意气风发,有过低谷徘徊。一波三折的仕途沉浮,荡气回肠的执着坚守,感慨万千的血色谢幕,都刻画得无以复加。
六、主旨突出,一曲荡气回肠的家国壮歌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要求君子应有“修身、齐家,平国、齐天下”的精神抱负,自觉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因而产生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居江湖之远而筹庙堂之策”的精神内核。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总有一些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作者作为为南宋文坛领袖、政治家欧阳修的后裔,中国第一外交官欧阳庭辉、欧阳兆庭的直接亲属。胸怀苍生家国天下的儒家思想也异常浓厚。在本书中,作者精心选了颇具代表性的十四大家族十六个风云人物的事例,以追宗朔源、烘云托月的方式引出香山的灵魂人物,书的主旨鲜明,作者先从南宋四杰之一的马南宝的护国战争开始,经黄、何、曾、鲍、刘、黄(黄佐后裔)、郑、欧阳、马(马南宝后裔)、唐、萧、苏、王、陈等烘托,以较长的篇幅,着墨的重点最终落到孙中山先生的身上,主次分明,构筑了伏墨千里、纵横几千年的家国情怀。
通过对这些精魂人物的事迹塑造,宣扬了一种民族精神,这是本书的主旨。这些光辉人物的事迹,是值得世代景仰和推崇的。他们不光是香山之魂,也是中华之魂。我们之所以在战火的蹂躏下而能繁衍生息,蓬勃发展;在大自然的咆哮下而愈坚强,兴旺发达。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历朝历代,都有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纵观他们的一生,有的富可敌国,有的才倾朝野。却无一例外,家国至上。他们本可享尽世间繁华,但义无反顾,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兴旺不惜倾家荡产,以命相搏!孙中山是医学博士,大哥孙眉是檀香山华侨首富;杨仙逸是富家子弟,美国高校重点培养的空军高材生;欧阳庚是大清政府的驻美外交官;郑观应是中国的四大买办之一……但殊途同归,家国有难之时,拍案而起,接过了薪火相传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接力棒!
七、又见香山魂
行文至此,又见香山魂。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人物,也都风起云涌,又“井喷式”地出现了很多风云人物。世界冠军,商界巨子,文化达人。比如写《香山魂》的学者欧阳小华老师,无疑也是其中的一位新时代的香山魂式人物。他为了传承国学经典,挖掘文化内涵,跑遍了中山的山山水水。有时候为了探寻出一处已不存在的古迹,仅凭一点点残存的记忆或民间传说,就会去实地进行反复考察,直到有满意的结果为止。他举重若轻,说郑观应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其实他自己也亦然。正因为如此博学,才有了这本由本土作家撰写的、堪称百科全书式的《香山魂》!
小华君对历史的评价是最为客观的。包括那些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入手,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人物的功过是非。比如陈炯明的“叛孙”;洗星海的“倒梅”;清政府的撤回“留美幼童”等等。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与错,但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通过这些,也能反衬出孙中山先生卓越见识、开明和伟大。历史已经证明,走向共和、民主,才是社会发展实现双赢的路途。
我还特别欣赏小华君的一点,他表里如一,文如其人。他在书中列举了曾望颜与鲍俊的友谊,说一个是一品大员,一个是民间人士,但真正的友谊是没有身份地位差距的。这放到今天,他与我的友谊来说也可。他是体制内的公务员,又是本地人士,我则是漂泊在外的打工者,但财富与地位并没有成为我们的友谊障碍,反而亲热有加,他言必称“中海兄”。这也能体现出作者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