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破解金融融入乡村振兴难题的金钥匙
兼评《乡村振兴的好故事》
作为文化人,对书本感兴趣,对同行和熟人的尤甚。前几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延津农商银行编著的《乡村振兴好故事》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书讯,遂央人托己对接了延津农商银行同行,终于如偿所愿了,便如饥似渴地拜读。
这部书通过249个小故事,描绘出延津农商银行全体员工日夜兼程,走村入户,与朝阳为伴,与星光为伍,全力以赴支持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该书由延津农商银行写作兴趣小组编写,著名作家许开祯作序;共分上、中、下三卷:分别是《肩负使命--奋斗篇》、《成效凸显--致富篇》和《危难时刻--抗疫篇》;39.6万字。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是一个诞生作家的地方,其中如雷贯耳的就有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震云,在这个名家辈出的县城,这部书的作者均名不见经传,文笔还显稚嫩,也许是沧海一粟,然而,除却文学价值之外,这部书的意义不同凡响。
据悉,2017年12月19日,延津农商银行挂牌成立。自2018年2月23日起,延津农商银行便启动了以信用评定为切入点的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紧紧围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线,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坚守支农支小支微市场定位,把农村金融的发展趋势涵盖进各项服务“三农”工作中来,找准坐标,选准方位,瞄准靶心,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同党中央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三年来,在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从延津农商银行党委班子成员到中层管理干部,再到普通员工,从战略谋划到方案制定,再到工作执行,全体干部职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始终发扬“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的艰苦奋斗精神,奔走在田间地头,穿梭于村社厂企,坚持开展了1000余天的服务乡村振兴活动,真正把党中央的政策践行到服务“三农”的点点滴滴工作中。
为了确保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地实施,延津农商银行创新了许多工作方法,其中一项便是建立全体员工微信群和写作兴趣小组。全体员工用带有时间和地点定位功能的水印相机将日夜服务“三农”的工作场景和遇到的感人事件记录下来,并发送至全员微信群。三年来,延津农商银行董事长每天坚持挑选员工在微信群中发送的图片和感人语录,坚持发送6至7条“九宫格”朋友圈以鼓励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延津农商银行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小组成员利用自媒体每天编写一篇工作中感人故事向外推送。这样,既可以展示工作的成效,也可以把工作情况公示于众,便于接受公众的监督。如果工作浅尝辄止、华而不实,势必要受到质疑和指责,所以,这也成为了检验工作成效和监督工作落实的一种手段。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每天一个故事,读来生动感人,受众喜闻乐见、每天期盼。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从中优中选优部分篇章汇编成书。此举一出,圆了员工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的作家梦,也将延津农商银行工作点滴记录成册,见证全员支持乡村振兴的峥嵘岁月、风雨历程,为农信系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放眼金融银行业,像延津农商银行的这种做法,尚不多见。
这也是一部延津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的奋斗史。阅读此书,不难看出,他们的开局颇不顺利。首先,由于多年来农村阵地的“失守”,农民对农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认识淡了、感情薄了、信任度低了。因此,在进村入户的过程中,遭受了不少的白眼,听到了不少的质疑。“西装革履的信贷员,却对我们毕恭毕敬的,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莫非金融诈骗?”“过去登门求情贷款难,现在这么积极,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现在银行这么多,干嘛找你?”......其次,众多的金融同业认定农村已是不毛之地,纷纷随影而行、拆锅拔灶、洗脚上岸,而他们却在逆行,当然惹来讥讽嘲笑。再者,自身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短板:有的员工业务上是行家里手,然而,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则莫说是从、应对乏力......面对如此窘境,总行决策者认为,农商银行与农户缺乏的不只是业务,更多的是情感的交流、信任的建设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农商银行是“三农”创业的伙伴、理财的助手、致富的靠山,农民的事儿,就是农商银行的事儿,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呼,理应是农商银行的所应、所为,只有在思想认识和发展的目标方向上,与农民同频共振,自己的根才能扎下来,与农民的有效良性关系才能得以长期永久地建立;农民不会走,土地挪不动,只有先“播种”才能“收割”,只有先“蓄水育苗”,才能“张网捕鱼”,只有“先农后工、先穷后富、先富老乡”,才能富银行;只要不急功近利,和农民一道,扎根大地,精耕细作,一定可以打造一块比依靠工业更能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肥土沃田。为此,延津农商银行把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作为锤炼员工综合素质的“练兵场”和融洽与“三农”关系的“连心桥”及实现多赢的“试验田”,实施“党委领衔、金融搭台、党群唱戏、全员参与”,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在阻力中破解,在改进中升华,与广大农民携手共进、并肩同行,矢志不渝地走坚持“党建+金融”之路。于是,便确立了“上级服务下级、机关服务基层、全员服务客户”指导思想,把原本只有11人的乡村一线信贷员扩容到100多人,总行领导班子成员、机关部室人员纷纷去坐农家的小板凳儿,与他们聊希望说发展。
在三年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延津农商银行人凭借着火般的热情、坚韧的毅力、必胜的信心和务实的作风,不分昼夜,走村入户,活跃在农户家里、田间地头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先模人物和鲜活生动的感人事迹。僧固支行客户经理刘红丽热情神速为水果店主鲍国庆爱人办理信用商户,以最优惠最快捷的方法提供资金,助力店面规模扩大、外出打工丈夫回乡创业、家庭生活日趋开心幸福;朱寨支行行长韩杰由于为董留店村董会勇提供创业贷款不厌其烦、频频登门,获赠“狗不咬行长”绰号;魏邱乡齐村钮全振的大棚种植西红柿项目顺利启动、产销两旺,得益于农商银行提供的启动资金,感激的钮全振说等西红柿熟了一定要让延津农商银行的员工先品尝;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潭龙街道办事处固头村信用户李栋为6万枚鸭蛋滞销忧心如焚,小潭支行副行长李珂发动全行员工把此条信息在信用户微信群、朋友圈等线上平台广为转发推送,从而打开了销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就这样延津农商银行帮助全县农户销售了600余万元的滞销农副产品;每每提及农商银行,石婆固镇集南村种植大户李顺福均赞不绝口:“睁眼人不说瞎话。延津农商银行的同志人家没日没夜的来村里搞服务,说话还入耳,用人家的钱,近、快、方便”......
历史的亲历者让后人知道了新时代的意义,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249篇文章,249个故事,39.6万字,把延津农商银行人的汗水与艰辛均点点滴滴记录在册,既是回忆和感动,也是继往开来的坚实底气,更是凭此丈量出了农商银行融入乡村振兴的长度、深度和高度。
这是一把破解金融融入乡村振兴难题的“金钥匙”。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了解到,一直以来,广大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发展人才匮乏,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村金融供给不充分,金融风险案件时有发生,面对农户经济活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抵押物缺乏的特点,银行“难贷款”、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表面上看农村经济发展是缺资金和服务,实际上是缺信息和信用。想要激活农村经济,不仅仅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还需要技术、项目、信用环境的支持,更要通过为老百姓提供面对面、有温度的服务,重塑农村信用生态体系,对群众的创业愿望进行激发和鼓励,对创业需求进行引导和支持,充分挖掘人民群众致富的潜力点和增长点。
延津县,地处黄河流域、豫北平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总人口50万人,850多个党组织,2万余名党员。如何通过党建引领金融更好服务脱贫攻坚和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延津经济高质量发展,延津农商银行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在前期探索信用评定工作的基础上,在省联社、市农信办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银保监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2019年6月,延津农商银行联合延津县委组织部启动探索“党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走出了一条基层党组织“牵线”、金融企业“搭台”、党员和群众“唱戏”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切实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有效解决了党建与发展“两张皮”,“三农”发展缺资金、缺产业、缺人才的难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也表明延津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范围进一步延展,工作措施进一步细化,工作内涵进一步丰富,工作效能进一步强化。在推行的过程中,从外勤和内勤的联动配合到总行和支行的全方位联动,从农商银行的单打独斗到联合乡村党员干部琴瑟共鸣,从八大模块到“延津模式”的确立.....他们付出了诸多的心血、积淀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存贷款规模不断增加、市场份额不断拓展、贷款质量大幅提升、经营指标不断优化、监管评级稳中有升、员工队伍素质明显增强、自身形象日臻完美、信用体系建设突飞猛进、社会各界交口称赞的丰硕成果。截至2020末,延津农商银行已与全县13个乡镇(街道)党(工)委,339个村党支部,1045个党小组签订“党建+金融”合作协议,三级组织体系全面建成;累计信用评定376个行政村,评定信用农户73787户,信用商户3180户,信用居民4119户,信用企业110家,评定覆盖率达85%以上,授信金额达48.63亿元,累计发放信用户贷款28604户,金额16.46亿元。延津农商银行贷款余额40.03亿元,较改制前净增23.56亿元,增幅143.05%,改制后累计投放贷款81.86亿元,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存款余额80.63亿元,较改制前净增28.54亿元,增幅54.79%;存、贷款存量市场份额分别为51.06%和60.48%,存、贷款增量市场份额历史高达75%、85%,稳居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累计缴纳各项税收1.2亿元,年均增幅达45%,位居全县纳税企业首位;累计发放各类扶贫贷款2203笔,金额2.04亿元,助力全县新增产业扶贫项目531个,带动4221户13784人脱贫,扶贫贷款存量余额、累计投放额及其占比、带动户数均居全县金融扶贫首位;获得省市县各类荣誉100余项,广大群众赠送锦旗50余面。相关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肯定,省联社、省社科院、省金融局、市委等主要领导及各级各部门领导多次莅临调研指导、总结推广;省内外150余家同行现场交流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河南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编发300余篇文章予以关注报道。
2021年2,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创立,标志着我国步入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开好局、起好步,延津农商银行先行先试的“破冰之旅”,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可供借鉴。一是引入“跨界”思维,从根基上颠覆了固有信用理论。他们摆脱陈旧理论束缚,创立了新型实用的信用理念,并且用大量无数的实例打破了沿用20年多年的信用评定思维,从而让‘信用户’的含义由守信的金融需求者转变成引导社会价值观向善向好的价值符号。1.土地是忠厚的,只要耕耘,就有收获;2.中国传统思维信用和真诚是相互的,当农商银行把信用和真诚交还农民之后,农民是必定涌泉相报的;3.农民的借贷金额偏小,且系量力而行,自己心里给自己担保是农民贷款的基础;4.农民的房子和土地搬不走,老老少少厮守村庄......在如此特定的时空里,道德红线、村民评价的惩戒,要严苛于法律,精神契约往往胜过法律的约定;5.“信用”的基石并非抵押和担保,而是社会价值的趋善向好,信用评定的是信用户而非信用人,除却不孝敬父母、欠债不还、有犯罪记录等三类户主之外,皆可成为信用户。二是先富老乡再富银行,大有可为。在银行的词典里,嫌贫爱富从来不是贬义词,它概括了银行经营的一般规律,银行从一开始即追逐着工商业和城市,只有富人才大概率获取存贷的机会和可能。而延津农商银行践行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把“三农”当作自己的源头活水和生命之源,实施的系列金融惠农、兴农工程的成果表明:银行要富必先富老乡。三是叫响了“资源立行”口号,实现了由“存款立行”向“资源立行”转变。金融银行业普遍把“存款立行”列为立行之本。因为,银行的钱越多,放贷的钱越多,银行挣的钱也越多。而延津农商银行却打破了这一理论。他们把全县各村与农商银行有关联的近90%农户、商户,作为自己的资源,通过挖掘、梳理、整合,建立各类微信群1000多个,借助于普惠服务及信贷的触媒作用,使他们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合作利益关系,达到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和存贷款均选择农商行之目的。(作者系中国金融作协会员)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