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文化 > 信合艺林

三湘人物记

时间:2020-11-02 14:54:23 来源: 作者:邹中海

  从中山启程,一路向北,进入湖南永洲路段,车速明显放缓。高耸入云的九疑山如一位巨神,把岭南山脉的平缓余脉,豁地增加了不少高度和威严。毛泽东主席曾为这座山写下了一首气吞山河又荡气回肠的诗,使这座山的刚毅与柔情并举,白云与翠竹齐飞,增添不少帝王色彩:“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从九疑山一路向北,道县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一曲尘世清歌,让浊世红尘,飘溢出万倾荷香。这绝世而来的神来之笔,把荷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笔调,除了澎湃诗情,任何画家的任何技法,也难以描摹出如此圣洁的灵魂。

  沿着现代文明的足迹,沿途观看周敦颐的故居,魏源广场、曾国藩故居、左宗棠故居,内心的诗情如春潮涌动,到了这里,即使不会写诗或不写诗的人,都有想吼几句的冲动。这些镶嵌在三湘四水中的文化精髓,如缀满文化气息的明珠,遍布在八千万湖南人的心里,直达内心深处。

  崇山峻岭山峦起伏的云端之上,若隐若现的屈子祠,构筑了一条历经几千年风雨而愈发繁华的巨大文脉。正如湘资沅澧,穿行在无数的山川水系之中,最后过洞庭,进长江,流进海洋,融入世界。

  毛泽东主席在所写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中有“层林尽染,万山红遍”这样的句子。用在今日之湖南,也非常妥切。因为湖南不光只有张家界、冷水江波月洞、新化龙山梅宫等惊艳世界的自然风光,也有举世公认的湖南人的家国情怀和诗情画意。

  说到家国情怀,在历史上每一次的重大事件中,都少不了有湖南人运筹帷幄或冲锋陷阵的身影。远的不说,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毛泽东主席领导的子弟兵,都是震铄古今彪炳千古的功绩。解放后,王震将军带领的人民子弟兵中,八千湘女上新疆的故事,也成了载入史册的佳话,成了湖南人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记得梁羽生写过《七剑下天山》,塑造了一批大侠,带领一批小侠,行侠仗义,快意恩仇。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一上一下,孰轻孰重,跃然纸上。金庸说,侠之大者,利国利民。

  在三湘的水系中,洞庭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而湘、资、沅、澧四大河流,则是这个宝库的脐带。把浩荡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输送到全世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湖南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今日之湖南,更在用实际行动,稳稳地守住了全国八大粮仓之一的位置,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湖南农民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横空出世,以质朴之心、勤劳和智慧,再次抒写了湖南人那种厚重的家国情。

  湖南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那条传承几千年的文脉,也积攒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这样说,有湖南人的地方,就会有诗歌。只要走进湖南,随处可见的文学社团,如一朵朵杜鹃花,开在了山川大地。在湖南,不分男女老幼,随口都能吟唱几句,就如湖南的武术,谁都能扎稳马步来几个冲拳。而在这些团团锦绣的文学社团之中。一个叫三湘文学社团崛起,为湖南的人文景观,更生动地添上了璀璨的一笔!

  一个小小的文学社团,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声名鹊起。原来,这里集聚的,是一群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文朋诗友。他们把文学写作当作了修行,把文学交流当作了增加友谊,提高技艺的桥梁和枢纽。这和现当代很多的多功利性写作有很大的区别。

  一

  沈学印,这位来自白山黑水之间、年近七旬的东北汉子,其实并不是湖南人。现在却成了三湘文学的核心人物和顾问。沈老在未加入三湘文学社团时,早以功名成就,事业有成。他是正宗的“老三届”知青,返城后供职多家单位,最后选择媒体在一家地市级电视台做新闻记者及编导,一干便是30年。他是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和中国诗歌协会会员等。已出版个人文集30多部,创办文学刊物《知青》和《乌苏里江.绿色风》出刊80多期,培育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和新生力量。但现在年事已高,所以轻易不出山,当得知我在组建三湘文学社团时,沈老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其中。并为三湘文学提供了40本他出版的《沈学印文学作品选集.散文卷》。

  我与沈老仅见过一次,而这一次,也正能体现出沈老的治学精神的严谨和提携后学的心胸。

  那是前年的一个夏天,沈老应香港一家文学机构的邀请,前往香港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访问。回来时特意绕道来中山。那时候我正好写了一篇报告文学,投给了他主管的《知青》杂志。他除了有见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是的想来了解一下我写的那位诗友的一些情况。其中有几句话非常深刻:“报告文学是以真实性为内容的文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必须对被访(写)对象充分地了解,并能基本把握人的思想走向……”

  两年过去了,老师的话言犹在耳,记忆犹新,如泰山压顶般沉重。从此以后,我在写有关人方面的文章时,多了一份掂量和考量。

  二

  叶小兵是一个和尚,僧名叫释圣静。别小看了这个小子,他是中诗编辑,也是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的副主席和中国音乐著作人学会的会员。我曾经专门为他写过一篇文章,是因为他的事迹确实感动了我。该文最初发表在中国农商行网站上,后来由于他的事迹很感人,引起了中国佛教协会的关注。中国佛教协会旗下的《佛教文化》杂志,专门派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以我的文章为轴,用十一大版面,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叶小兵的一些事迹。这些事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略举一例,可见一斑。

  叶小兵的工资不高,每月才一千一百块钱,但今年疫情期间,他硬是从微薄的薪水中,挤出了一些钱捐给武汉;在清洁工都不上班的日子里,他在偌大的寺院内,每天点亮一百二十六盏灯,为众生祈福。

  我认为,人的能力有大小,并不是要每一个人都轰轰烈烈地不求回报的付出。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善举。

  老祖宗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事离我们很近,但仿佛又离我们很远。就是在这些或远与或近的事件中,基本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生活中的某些感动,不是做秀,做样子,而是贯穿以始终的善良,关爱着每个能触摸到的人和物,就已经足够的了。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句子,贯穿人一生的,始终是情。

  三

  三湘诗人王建军,是一个企业的老总,他也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人。尽管我和王建军平时交流很少,在微信中两年的交谈累及不超过二十句话,当然更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面。但他的情怀,我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他的善良与温暖。。

  在三湘文学社团筹建时他就说过,平时没有时间,所以不能参与到社团的建设中来。自己有一家工厂要打理,这关系到一百多个工人的就业与生计问题。但文学是大家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他也会鼎力相助,在经济上有需要时,提前说一声。

  众所周知,今年的疫情,对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造成了影响,他当然也不例外,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拿出钱来支持三湘文学搞活动。言而有信,用行动诠释了当初的承诺。

  湖南是始祖的故里,三湘更传承着几千年的传统文明。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成了很多湖南人的必修课。在这样的环境中,涌现出来的人大都具有很浓厚的家国情和大局意识。所以这样的人和事迹在三湘还有很多很多,数不胜数,也正是有了无数这样的人的付出、善良、执着和坚守,三湘的文学文化事业,也和其它各行各业一样,如天上的星星一样闪烁耀眼。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