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文化 > 信合艺林

诗意栖居 此愿可期

时间:2020-05-19 14:17:03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李颖

  中国人的生活,从来都不乏诗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春秋时期的青年对女子的思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东晋五柳先生归隐山林的闲情逸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唐人白居易对友人满溢真情的邀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北宋苏轼眼中西湖的初晴后雨;“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民国诗人徐志摩挥手作别的浪漫康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毛主席笔下壮阔河山的新气象。

  诗意栖居是人类高层次的生活享受,是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多样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化的主流审美基础上的一种怡然乐观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即便身处逆境却依然笑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猛上台阶的发展,为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不可避免地选择了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90年代出生的孩子渐渐地看不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取而代之的是工地、厂房、卡车和电线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规模肆意扩张,为了容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不少城市推倒了美轮美奂牌楼、城墙、古民居,营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特色”城市;随之而来是文化自信的缺失,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年轻人崇尚欧美文化、日韩文化,“学外语热”“留学热”成为时代名片,诗意栖居与我们渐行渐远。

  经过那段浮躁的时代,我们发现虽然物质水平提高了,但在发展的路上我们丢失了初心,我们依旧不快乐,我们呼唤曾经美丽的家园。当科学发展观、环保督查、乡村振兴、长江保护计划成为了热点词汇,我们发现诗意栖居这个愿景正向我们走来,渐渐地,城市里能够看见蓝天、听见鸟叫、闻见花香,甚至在阳台上能看到远处洁白的雪山。城市花园、湿地公园的建设让植被覆盖增加,深居城中的人也能感到大自然的亲近;在广大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与服务的跟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民宿的兴起,提升乡村的旅游接待能力,让乡村留得住游客,让返乡青年能够在家乡实现人生的梦想。半个世纪前,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进言阻止拆除北京古城墙失败时的痛声疾呼仿佛就在昨天,如今,我们对古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为子孙后代留下精美的飞檐,绝妙的斗拱,留下庭院深深深几许,留下多少楼台烟雨中。如今,我们欣喜地发现“网红城市”不再是统一现代化的风格,而是能够突出城市地域特色、人文风情的城市;此外,通过主流媒体正确引导,《朗读者》、《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街边开始出现汉服秀、旗袍秀,我们逐渐开始认同并欣赏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博物馆、纪念馆、个性化图书馆成为当下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随着民众素质的提高,业余生活的丰富,打麻将、K歌这类曾经的娱乐方式逐渐不被年轻人认同,取而代之的是读书、旅行、健身这类诗意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不寻常的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笼罩全球,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医护人员迎难而上,医疗设施迅速配置,防控措施强硬落实。源于对新时代的信任、信心与热爱,15亿华夏儿女在顽强疫情面前不畏惧,不退缩,共同打赢抗疫攻坚战。

  今天,我们要的诗意,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意,我们要的诗意,是来自强大祖国给予我们和平年代的安全感,是来自自己奋斗而来的幸福感,是对居住环境的欣赏,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对新时代发自内心的热爱。

  很快,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又会回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身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诗意栖居,此愿可期。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