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文化 > 信合艺林

雪峰山下的古镇书画 

时间:2020-05-07 10:32:08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曾 恒

  蔚蓝的蓼水漂浮着渔舟,江边的古镇林木摇曳。这片大山脚下的土地,五里长街的每一撞建筑都散发着远古的气息,而且充满诗情画意。

  其实,千里延绵的雪峰山很年轻。二千年前,它叫“会稽山”,后来又叫“昆仑山”、“楚山”、“梅山”。也许是觉得这些称呼太过老土,到了民国,湘西人给它换了个很厉害的名号:“雪峰山”。雪峰山脉大小支脉四通八达,南接湘桂,北达常德,西望武陵山脉,东抵邵东猪婆大山,便如万里长城一般。哈哈,这般算来,雪峰山下的子民千千万,本尊也当是其中一位。

  不过,自打雪峰山隧道开通之后,虽为西去东来的过客节省了翻山越岭的时间,却也失去了盘旋翻越雪峰天险的刺激。在我的记忆里,野性的雪峰山极为险峻,资水奔腾咆哮,将其拦腰劈做两段,形成长达数十里的烟溪大峡谷。一条简易公路贴在峡谷之上,任那过往的车辆在悬崖峭壁上行走。惊心动魄之时,可见峰顶终年不化的积雪,俯瞰群山,千山万壑尽收眼底,景象极其壮观。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问题,这条公路应当是全中国最早的壁挂公路,完全可以申请专利。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矛盾,高速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出行的便利,却使我们失去了途中观赏峰顶的机会。更多的时候,我们站立在广袤的大地上,远远地瞭望延绵起伏的雪峰,慨叹它的巍峨壮丽和磅礴气势,感受翻江倒海一般的震撼。

  其实,我对蓼水边上的古镇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年前的一天傍晚,我往南边出差,返程途中经过雪峰山下,不想突降大雨,山洪暴发冲垮了下游的一座桥梁。暴雨猛烈地敲打着车窗,地面上的洪水追赶着滚动的车轮。幸亏司机灵性,紧紧跟着一位当地小车跑路,连夜绕道高沙。逃出生天之后,我们的心脏仍然扑通扑通地乱跳,一个晚上不敢睡觉。从那一天起,高沙这块福祥之地,永久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人们常说城市像人。人有个性,小镇也是如此。高沙究竟是怎样一座小镇?当我们走到街上,立刻就感到一股热烈的气氛扑面而来。据说每当逢年过节,古香古色的回澜街、正前街、十字街、转龙街、十间铺子……处处人山人海,接踵磨肩。小贩的叫卖声极其富有磁性,让人如同置身于唐宋,流连于明清,体会到一种时光倒流、穿越时空的感觉。“九曲回湾水,七星傍明月。”据说早在秦汉时期,古高沙人便已在此依水建街,依山设市。唐宋伊始繁荣,明清臻于鼎盛。其时商贾云集,蓼水河中樯桅如林。时至今日,五里长街烟景繁华、经久不衰。

  行程匆匆,我们来到高沙文联的书画展馆。展馆中的楷书、隶书、草书、篆书和剪纸琳琅满目,集中了众多古镇书画作家的作品,松山云海、笔力劲挺。最为抢眼的是,在展馆中央的长桌上,摆放着一道巨幅剪纸:“清明上河图”。古镇的艺术家将北宋画家张择的传世精品化为剪纸,以精细的刀法再现了5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50多匹牛马、 20多艘船只,塑造了城楼、拱桥、郊野、码头、乡村街道等宋代生活场景。规模宏大、造型生动,将民间艺术与千年国画融为一体。

  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时代的魅力。

  小镇的温润,滋养了一代一代的书画与文学人才,使之聚沙成塔、滴水成河。使得我们沉浸在书画作品和剪纸艺术的海洋里,悠闲地体验这座古镇别具一格的风情。

  高沙的历史还在续写。雪峰山下的千年古镇,蕴含着深厚的内涵,任何力量也搬不动。不管是书香浓郁的青云书院、曾八支祠,还是飞檐斗拱的上湘公馆、金银殿;不管是黄家码头,还是已经与高沙精神融为一体的抗战英雄纪念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