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
——读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时间:2020-03-23 09:37:32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宋君武
曾经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在某些偏僻农村仍然存在,诚然,世上的确有不通过读书而升官发财的,但毕竟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好几遍,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经历让我深感敬佩和震撼!习总书记年仅15岁就下放到陕西延川,并在那里当了7年知青。在知青岁月里,习总书记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痴迷”阅读。“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正是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才有了当今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应该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习总书记身上的小故事读出大道理。这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更是当代青年人不可多得的一笔精神财富。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应该深刻感受到读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增长知识,提升自我
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我们更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克服“本领恐慌”。学习无年龄、职务之分,作为一名“70后”的中年人,在十多年的写作中,我不断学习新知识,让自己的文章尽量有新意,新知识的获得,会给人带来成就感等正面的反馈,又可以触类旁通,激励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去汲取营养。可以说,读书又像是一场精神的长跑,激励着我们在阅读中不断扩展知识和精神的疆域。青春,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心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如果你想不断提升自己,不妨以热情和时间去拥抱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无论何时开始,都不会太晚。多读书,让你觉得有很多写作灵感。在日常写作中,我常常把自己在读书时所学到的名人名言、名辞佳句运用到文章里,画龙点睛,使文章更富有文采、美感。
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段话:书不是胭脂,却会使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人千变万化。正如古人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粗缯大布裹天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就如同欣赏一片美丽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精炼的语言,包含着幽默、讽刺,让人忍俊不禁;细细品味,又不无道理。读书不仅能陶冶情操,同时也是逆境中的慰藉,在痛苦彷徨时又能为我们指点迷津。正如习总书记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结合自身经历,我感同身受。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面的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三、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书,可以让你开阔眼界,扩大视野,也可以让你增长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不仅增长了知识,也让你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你不断前进,不断成长。从书中,你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让你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智慧,所以,书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边感慨,读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益处;一边又抱怨,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读书。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会有的”!
作为一名农信人,我们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通过读书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而且要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充当桥梁和纽带,把无悔的年华刻写在农信社不断发展的历史丰碑上。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农信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了好几遍,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经历让我深感敬佩和震撼!习总书记年仅15岁就下放到陕西延川,并在那里当了7年知青。在知青岁月里,习总书记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痴迷”阅读。“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正是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才有了当今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应该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习总书记身上的小故事读出大道理。这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更是当代青年人不可多得的一笔精神财富。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应该深刻感受到读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增长知识,提升自我
古人云“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我们更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克服“本领恐慌”。学习无年龄、职务之分,作为一名“70后”的中年人,在十多年的写作中,我不断学习新知识,让自己的文章尽量有新意,新知识的获得,会给人带来成就感等正面的反馈,又可以触类旁通,激励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去汲取营养。可以说,读书又像是一场精神的长跑,激励着我们在阅读中不断扩展知识和精神的疆域。青春,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心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如果你想不断提升自己,不妨以热情和时间去拥抱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无论何时开始,都不会太晚。多读书,让你觉得有很多写作灵感。在日常写作中,我常常把自己在读书时所学到的名人名言、名辞佳句运用到文章里,画龙点睛,使文章更富有文采、美感。
二、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段话:书不是胭脂,却会使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人千变万化。正如古人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粗缯大布裹天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一篇好文章或一本好书就如同欣赏一片美丽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精炼的语言,包含着幽默、讽刺,让人忍俊不禁;细细品味,又不无道理。读书不仅能陶冶情操,同时也是逆境中的慰藉,在痛苦彷徨时又能为我们指点迷津。正如习总书记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结合自身经历,我感同身受。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面的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三、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书,可以让你开阔眼界,扩大视野,也可以让你增长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不仅增长了知识,也让你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你不断前进,不断成长。从书中,你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让你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智慧,所以,书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边感慨,读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益处;一边又抱怨,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读书。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会有的”!
作为一名农信人,我们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通过读书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而且要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充当桥梁和纽带,把无悔的年华刻写在农信社不断发展的历史丰碑上。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农信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我要评论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