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农信”的心里话
(本文根据陈兆荣先生手稿整理)
编者按:
陈兆荣,今年满81岁,于1958年7月参加工作,1983年入党,在基层信用社工作达37年。他一笔一画手写,用质朴的语言,将自己的心里话说给四川农信!今天,我们来倾听这位老农信的心声:
三台农村信用社有1951年12月建社,当时的初心使命是按中央文件精神办事,“大力发展生产的、消费的、信用的合作社”“打击高利贷”。
70年来风雨征程、辉煌跨越,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历尽艰辛终于“修炼成正果”,建立自己的“农商银行”,“根深千里,叶绿万家”,正不断走向千家万户。
正是“七十年来是与非,一生系得安与危,辛勤耕耘天地正,至德择福惠乡民”。
忆往昔不堪回首
三台农村信用合作社自51年建社以来,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亏本到盈利,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由县联社改制农商银行的蝶变过程。经过了70年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存贷规模已达300多亿元。
70年来奋斗辉煌,几代农信人顽强奋斗,艰苦创业,走过了恢弘磅礡的发展经历,谱写了跨越奋进的壮丽篇章。
我记得1963年7月从南到北调入光辉信用社主任时才23岁(未婚),每月工资22元,无其他福利,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三台县信用社体制管理是由乡政府管政治工作,农业银行管理业务,行政与业务分离,不统一,各管各。从早到晚每天工作15-18个小时,有时晚上加班开会,有时还需下村送通知。主要工作是包村包队、蹲点帮队、建档立卡、访贫问苦。背包下队,送款上门,解决贫下中农生产生活上存在的困难问题,除开会外,每天都下村下队、驻点帮队,工作十分繁重。
当时,光辉信用社是二人社,存贷规模只有1.2万多元。资金分工是农行包干解决生产队集体贷款,信用社解决贫下中农个户贷款,收放都由信用社逗硬考核。到70年代存款余额达到6.4万余元,就是信用社自主发放集体个人贷款。主要生产队发展,是“农、林、牧、渔”和“粮、棉 、油、麻、茶、糖、烟、果药”等吹糠见米的项目,做到收益好见效快。以发展生产、组织存款为目的,坚持宣传“存款自愿,取款自由,为存户保密”的原则,放款做到“有借有还、到期归还”原则,迅速拓展信贷业务,由一、二人社增加到五、六人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迎来了改革开放。1983年,建中信用社农村储蓄1年净增额超十年前的总和,从而打开储蓄工作的新局面,受到省、市、县表彰。
忆往昔需常回首
吾日三省吾身,坚持天天回首是圣贤的境界。所以我觉得人生在世上还需常回首,警示后人。
三台农村信用合作社自建社以来,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办好“生产的、消费的、信用的合作社”,为农村三大合作社,干部来自农村,农村信用社是一个大学校,也是一个大染缸。信用社为党和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人才,也清出了一小撮腐败分子。
建社以来,信用社员工经历了一年一运动(政治)“三反”“五反”“路数”“社数”“阶级斗争”“文化革命”。在乡镇单位开展,特别在金融商业相关部门开展,如何守住清贫,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金钱所惑,不为人情所扰,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但是客观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树欲静而风不止,有的人只顾眼前利益,顶风作案,如三台建中信用社1998年12月至2004年间,主任和出纳为了获取私利,内外勾结,化整为零违规发放贷款342笔,金额达184万元,造成上百万资金流失,给党和人民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教训深刻。
有德之人居之,无德之人失之。三台信用社员工自参加工作以来,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本职工作,勤奋学习,尽职尽责,扩大视野,增长了知识。有了不断提高自己理论和政策水平,在农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这新大学校里,在艰苦环境下,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到市、县、镇乡任职,留在信用社的同志同样出人才,也有造诣、有创新。
我本人也算小有造诣,1958年7月参加工作后,在商业局和手管局工作四年,入社后任会计2年、出纳1年、主任34年,分别在县境内安居、郪江、光辉、长乐、菊河、建中等信用社任职主任。
当年初中毕业后,我曾自学过高中课程部分、古典文学,参加过市、县理论业务知识专业培训半年,1985年至1987年分别在四川大学和北京经济函授大学深造。
参加工作41年,在信用社工作37年,从84年2月18日起先后参加并担四川省农村金融会理事、绵阳地区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三台县信用联社理事。
长期以来,在农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曾多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先进工作者,1982年至1998年12月先后被评为并出席县级文明单位、先进个人和省、市、县金融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83年1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被中共三台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年4月25日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评聘为《经济师》职称(第一批)。
1984年以来,我采写的新闻报道和文章先后在八种报刊、电台发表。目前,手中保存的已经发表的新闻报道和文章32篇,内容计有32000字,同时向省、地、县各类报送汇报材料17篇,计有50000字,1983年至1986年我被聘为《农村金融报》和《四川金融报》《西南农村金融报》特约通讯员,同时被评为省、市、县农行系统优秀通讯员。期间,我还写了几篇论文,1985年撰写的《发挥银行、信用社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作用》一文获绵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198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究成果三等奖”。结合实际工作,我撰写了《从农村产业结构改变为信贷资金运筹变化》这篇文章于1985年6月参加绵阳地区农村金融学术研讨,同年7月被推荐参加四川省农村金融学术研讨,在内江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获奖,填补了基层信用社无论文的空白,也就是说72行,行行出状元。
“雏凤清于老凤声”。我最欣慰的是,如今的三台农商行党委在省联社领导下,承上启下关键环节发展经济保障民众。调结构,补短板,以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科学管理、真抓实干、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在风险管理、市场份额、经营成效等方面都取得了最好成绩,2020年10月三台农商银行存贷规模超300亿元 ,盈利8亿多元;在三台农信70年的历史长河中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岁月无声,光阴留痕。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登高望远,对人生的无悔追求,这就是我们那一代农信人的写照。
忆往昔事必求是
古人曰:“之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人者,首先要读懂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年人总认为自己年轻时候奋斗过、奉献过,退休后就应该享清福,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总感觉别人对不起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孝顺,埋怨单位对双退员工照顾不周等等……(我理解的孝顺就是父母作出表率,儿女顺心叫孝顺了)。
还有些人,黄金屋住着,千张票领着,颜如玉抱着,还有什么理由发什么牢骚?
在此想起杭州灵隐寺一副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事事只求半称心”。意思是:人生在世,适度为宜,不要贪心不足、知足常乐,正所谓“半俗半禅半随缘”。
近年来,三台农商行在现任班子的领导下,为推进四川农信“三大银行”建设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践行初心使命,秉承“根深千里、叶绿万家”,正不断走向千家万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同时,三台农商行领导用心、用情地做好服务离退休员工的工作,牢记老同志的历史贡献,就是坚守我们的根脉,传承老一代农信人的精神风范,就是坚持我们的崇尚追求,从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良好精神、物质条件。
我们离退休员工将继续发挥余热,“退休不退色”,一如既往地支持农商行工作,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为建设美好幸福的三台农商行贡献智慧和力量。
感动于心,感恩于情。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真正的快乐。
近年来,对农商行党委的工作,我用两句话一副对联作为评语,上联是:国正天心顺,下联是:官清民自安。
祝愿三台农商银行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
无相关信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