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纵横 > 基层风采

老骥心犹壮 修杨叶永苍

记虞城联社业务“常青树”、三农业务部负责人杨永苍

时间:2020-10-26 09:45:04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何卓翰

  1988年到2020年,三十二年。

  这短暂的三十二年里,一个名叫中国的国家,从百业初兴走进了国富民殷;一片名叫三农的热土,从丰歉由天走进了四时耕获;一支名叫农信的队伍,从零星散布走进了遍地芳华。

  这漫长的三十二年里,一位名叫杨永苍的农信人,怀揣着服务三农的初心,致力于振兴三农的事业,从少年走进壮年,从飞扬走进老练,从艰苦而光荣的过去走进了奋发而光明的未来。

  十八年,昼警夕惕的 “农信守夜人”

  1988年,投身农信的时候,年轻的杨永苍想法简单而纯粹:我是农民的子弟,那就要为农民做事。他的第一个岗位是虞城农信社郑集信用社的柜员,这个像村头田垄上的白杨树一般高大挺拔的小伙子,做人正派、手脚勤快、头脑机灵,大家都亲热地叫他小杨。因为工作中表现出的细致谨慎,小杨被调入业务科室,很快又进入了安全保卫部,成为了虞城农信社的“守夜人”。

  那时的安防工作可谓困难重重。当年的农信社还没有采取所有现金统一存放金库的做法,各网点每日营业所需现金都由网点自行保管,上缴或下发现金都要由安全保卫部门干部员工手持枪械亲自押运;各网点之间距离远近不一,加之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没有对讲系统和监控系统,一旦出现警急,很难做到第一时间了解、处理。

  在九十年代开展安防工作的艰辛岁月里,夜暮降临之后与押运现金途中,是最让小杨如临大敌的时候。那时的小杨,每天入夜就守在值班电话旁不敢少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紧急情况报告;每次押运现金就紧紧看护着款箱,生怕这些客户们辛苦攒下的积蓄有一丁点闪失。还要时时抽查各网点安防情况、组织安防知识培训、演练,正常的周末双休已经与小杨绝缘,甚至节假日也成了小杨的奢望。

  日升月落,寒来暑往,小杨坚守了虞城农信十八年的安防岗位,也见证了虞城农信安防工作十八年来的变化。值班室窗外昼夜的更迭里,几台电话变成了20平米见方、24小时运作的监控屏幕;运钞路上风尘的弥散中,偏斗摩托变成了十余辆武装运钞车疾驰的押运车队。覆盖虞城各乡镇的45个营业网点配备了完善的监控摄像与对讲设备,并与公安报警系统联动,建立起了全天候、无死角、立体式的安防系统,预警迅如风雷,金库固若金汤,客户资金安全与网点营业环境有了越来越坚实可靠的保障。十八年里,小杨的细致谨慎始终如一;十八年里,虞城农信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十八年里,小杨也变成了老杨。

  三十二年,敬业乐群的 “三农实干家”

  2010年,老杨调任业务部门负责人,从坚守十八年的大后方,走向了为三农事业开疆拓土的前沿阵地。老杨其实并不算老,不到四十岁的他正值年富力强,平日里的语不轻发、务实重干让大家不由自主地为他冠上了一个“老”字。

  彼时的农信社经过几代干部员工的不懈努力,规模庞大、机构众多、实力大涨,隐隐有了地方金融机构执牛耳者的气象。久处乡镇的农信人踌躇满志,想把业务向城市推广、向商业挺进、向所谓的“高大上”进军。但在前行的过程中,有些人渐渐忽略了“三农”才是农信扎根的热土,才是农信得以长足发展的本源。大额贷款急功近利式的投放很快被卷入经济下行带来的连锁反应之中,农信社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与此同时,小商户、小微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因为难以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而步履维艰甚至纷纷倒闭,广大农户同样因为缺乏流动资金而在致富的道路面前喟叹有心无力,农信与三农之间的联系,日渐削弱。但农信人并未忘本,痛定思痛之下,农信人回根溯源,携手农户、农企,重新开始深耕细耘三农这一大有可为的天地。

  在虞城农信社,老杨担下了这份重任,揣着他“农民子弟为农民做事”的初心,带领着三农业务部的干部员工,冲在了服务三农、振兴三农的最前线,决心把农信的金融“活水”灌注三农沃土的渠道再次疏浚、畅通。

  农户、农企、小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贷款?成为了老杨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坐而论道,不如目见耳闻。老杨和他的队伍把虞城县的镇、乡、村跑了个遍,跑到田间地头,跟农户谈;跑到禽圈畜棚,跟场主谈;跑到手工作坊,跟手艺人谈;跑到工业园区,跟企业主谈。边谈边看,边看边记,把这些各行各业的潜在客户们形形色色的需求汇总起来,提炼出他们对于贷款需求的共同点。在无数个日夜的奔波、无数次分析会上的讨论甚至争辩后,虞城联社对“三农”客户与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有了客观的总结:数额少、周期短、时间急。在省联社和市办“小额、流资、分散”的原则下,老杨和虞城联社其他干部员工一起,扑下身子、不急不躁,一步压着一步,用“金燕福农贷”“金燕福商贷”这些小额贷款新产品,蹚开一条全新的道路。

  总基调有了,方向认准了。怎样把贷款投放质量不断提高?怎样把虞城农信的小额贷款投放得精准到位,让它们在振兴三农、助力脱贫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老杨认为不能全面撒网、逐个试验。试验失败一次就意味着信贷资金与时间的双重浪费,他积极寻找着小额贷款这盘棋的“棋眼”,要用一个关键节点,带活整个棋局。

  为民谋福利的事业总会有交集。虞城农信社的小额贷款投放,搭上了县委县政府开来的“快车”。2018年,为了把爱国孝亲、讲信修睦的好民风吹进虞城县的千家万户,虞城县政法委开展了“平安虞城”建设,各乡镇村庄许多优秀党员、诚信典型、孝悌模范被授予了“综治家庭”的光荣牌,成为了远近乡邻学习的榜样。

  老杨敏锐地感觉到,“棋眼”就在这!这种好人好事,不仅要使之得名,还要使之获利。除了精神奖励,物质鼓励是更为直观、更加实在的鼓舞方式。虞城农信的“金燕”,要先飞进这些模范家庭,而把贷款投放给这些模范家庭,其品德就成了格外有分量的担保。老杨马上把这个想法向虞城农信社党委汇报,党委班子一致认为这一做法可行性极强,并且具备可以预见的广阔前景,于是老杨跟班子成员一起,主动找到县综治办对接洽谈。双方一拍即合,“综治家庭”牌匾变成了“综治信用家庭”牌匾,这块牌匾所代表的“信用”二字,成为了农户在虞城农信社办理小额贷款最好的担保。

  欲成其事,先立规矩。老杨带着他的队伍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县政府的要求,在联社党委的统筹下连续出台了《虞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小额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并与县综治办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小额贷款授信信用等级与评价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给小额贷款的投放厘清了思路与做法,也划下了标准与红线。

  在老杨的建议下,虞城联社将全辖划分为7个“战区”。他抽调了一批思路开阔、敢闯敢干、善于创新的青年员工,组成包片客户经理,全身心在县域范围内推广小额贷款产品。老杨用身体力行给这些年轻人展示着农信人代代相传的“背包精神”,他们走村入户、迎风冒雪,搞宣传、开讲座,短短一年时间,“无抵押、无担保、利率低、放款快,一次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手机银行掌上操作、安全便捷”的虞城联社“金燕福农贷”“金燕福商贷”等小额贷款,就被全县25个乡镇、601个行政村的农户、农企、小微企业所了解、接受。其间,老杨和许许多多的虞城农信人,宣讲、调察、授信、解疑难、做资料……见过多少残星、多少晓月;受过多少辛苦、多少奔波;遇过多少碰壁、多少白眼;吞过多少委屈、多少眼泪,老杨似乎已经快忘光了,但说起第一笔“综治信用家庭”授信那天的场景,老杨还是忍不住地笑。那场授信大会上,几位村民抱着金灿灿的“综治信用家庭”牌匾,看着手机银行上的授信额度喜笑颜开。这一幕被拍了下来,登上了县里的宣传平台、市里的宣传平台、省里的宣传平台,最后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彼时虞城农信社的“综治+小贷”模式,已经成为基层治理与普惠金融成功结合的典型案例被广泛宣传。从2018年到2020年,在许多老杨这样的虞城农信人的努力下,虞城联社依托“综治信用家庭”平台,已经累计发放了小额贷款45亿元;向“综治信用家庭”授信2.2万户,授信金额超过27亿元。用信余额超过16亿元,用信户数1.5万余户,为虞城县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灌注了金融活水。如今,“综治+信贷”模式已经被作为成功范式,将要在全市推广运用。

  而最可贵的,这个凝聚着老杨的心血、凝聚着虞城农信社集体智慧的“综治+小贷”,立起了虞城人民的“志”。通过“金燕福农贷”、“金燕福商贷”等小额贷款的投放,救活了许许多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而广大有志青年、创业先锋得到了宝贵的创业资金、流动资金,新的个体户、手工作坊、产品加工厂等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成长、壮大。以此为中心,向周边村镇形成了大规模的辐射效应,为周边乡、镇、村的贫困人口、闲散人员、待业人员、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提供工作岗位,极大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各经营主体产品出厂后,其包装、仓储、运输、广告宣传等环节也由周边农户承接,形成了产业链条,达到一户致富、全村脱贫的良好效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虞城农信社依托“综治信用家庭”平台,为各乡镇的乡贤孝子、有志青年等提供帮助,让他们得以安心工作生活、放开手脚一展抱负。让广大群众真切体会到,诚信勤恳、友善孝顺这些良好品德一定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带动着乡风、民风向更加质朴纯良的方向发展,一个县域综合治理激活农信资金流动,农信“金融活水”反向灌注县域发展的良性闭环日益完善,虞城农信社多年来上下求索的业务新道路,形成了。

  一辈子,砥砺不已的“初心践行者”

  三十二年的奋斗不息,老杨也真的显老了。可老杨没有闲下来,他觉得自己还有大大的光和热,还要继续为农民做事儿,继续为三农出力。小额贷款发放势头迅猛,贷后管理还要严密关注;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收官之年,多年来的攻坚果实还要好好守护;后疫情时代如何发展壮大,给了农信一张新的考卷……在百年未有的变局中,每个人、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年初的新冠疫情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同心戮力之下得到了有效控制,积极响应国家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的各项复工复产政策,成为了农信人的第一政治任务。防止贫困户因疫返贫、助力“六稳”“六保”,老杨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全力支持复工复产的阵地上。河南省农信系统的一场“百日营销竞赛”,让农信的“金融活水”更加源源不断地流向城镇乡村、企业工厂。在这短短的一百天里,老杨和其他虞城农信人想在一处、干在一处,取得了全辖农户贷款新增授信7582户,金额4.1亿元;新增用信7137户,金额3.5亿元的优异成绩,位列全省农信系统第四名,全市农信系统第一名。老杨再次用行动证明,他“服务三农、振兴三农”的初心,依然像年轻时一样,在熊熊地燃烧。

  老杨是一个个体,也是虞城农信人的代表,更是千千万万农信人的缩影。他们因服务三农、振兴三农的初心共同投身于农信事业,他们为农信事业毫不吝啬地燃烧着自己的才智与青春,他们跟随着党和国家的指引,顺应着市场发展的趋势,关注着客户群众的需求,并以此为方向,不断优化着管理结构;不断更新着业务产品;不断强化着风险防控;不断研发着科技平台。他们都不是老杨,他们又都是“老杨”,农信的“老杨”们是不愿伏枥的老骥,他们还要追随着农信的脚步壮心不已,他们还要带领着新生代的农信 “小杨”们,在振兴三农的阳关大道上万里奋蹄。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