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突出产业支持 培育乡村“造血”能力
深入剖析什邡农商银行推进“一村一品”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根据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德阳办事处调研工作要求,在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什邡农商银行借力深化普惠金融的优势,积极探索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新路径。通过推进“双基共建奔康快车”活动与“三农”及城乡居民同舟共济,深入融入政府乡村振兴工作与政府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金融活水,在支持什邡乡村经济发展中实现了新一轮跨越。
一、找准定位,四个维度理解乡村振兴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呈现阶段性变化,当前时代赋予了农业农村新使命。对于因农而生,伴农成长的农商行来说,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是其与生俱来的使命和责任,在当前农商行积极推进信贷结构转型,调整经营方向,回归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宗旨的背景下,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金融工作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抓手,对农商行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进一步巩固农商行地方金融主力军的地位
长期以来,农商银行坚持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给三农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支持,是当地的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但是随着各大金融机构纷纷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触角,农商行的传统阵地优势已不再明显,甚至在逐步流失存量客户。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商行的发展提供了新出路、新空间,为进一步巩固农商行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地方金融主力军银行、普惠金融主力军银行提供了机遇。
(二)进一步强化农商行当地人民自己银行的形象
过去,农商行凭借“挎包银行”等传统农信精神,树立了鲜明的农信品牌形象,有力促进了各项业务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商行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再次将农商行的责任担当凸显出来,对建立良好的政银关系,加深与百姓、企业的紧密联系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将农商行是当地人民自己的银行这一形象具化。
(三)进一步实现农商行金融逆境下的发展跨越
作为县域发展的主力军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体量局限下,农商行想要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难度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农商行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发展都为农商行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四)进一步实现农商行信贷结构的健康调整
农商行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面对的主要客户群体是三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其在金融服务需求方面有自身的特点,如经营周期性明显,存、贷款需求旺盛,抵押担保标的特殊等等。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把握乡村金融需求的差异性,确保服务精准、效率提升,最终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信贷结构的健康调整。
二、上下求索,精准把脉地方经济
(一)乡村振兴,撬动当地金融经济发展
(1)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实现地方产业兴旺
虽然什邡市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产品加工链条短、层次低,以原字号、粗字号直接进入市场的较多,农村产业融合性不高,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能力低,农业资源优势还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现什邡政府正逐步打造坚持绿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方向,优化农业布局,打造北部立体林业区、中部多样农业区和南部精品都市农业区,重点培育九大优势特色农业。到2022年,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规模保持在40万亩以上,打造成为成都平原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2)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什邡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一直以来秉承“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立足打造当地人民自己的银行,争做地方金融主力军银行。针对乡村振兴中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产销渠道不畅、部分特色农产业面临萎缩等问题,什邡农商银行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丰富完善农村金融顶层设计,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同频共振,由省联社德阳办事处与什邡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合作伙伴;三是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双基共建”活动,形成“党建+金融”合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四是大力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便民利民惠民,实现农村金融全覆盖,基本实现了“日常金融不出户、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普惠金融工作目标;五是增加金融支持方式,引入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银行+担保”模式;六是创新以农头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纵深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上游种殖、采购,下游加工销售,以“银行+协会+企业+农户”的创新模式在助推湔氐镇黄背木耳特色产业发展已有一定成效。
(二)乡村振兴,金融助力任重道远
(1)农村金融环境不佳,金融服务下沉困难
广大农村人口信贷需求零散、收入不稳定、缺少可抵押资产、信用体系不完善,以及银行本身低风险偏好影响,这中间的矛盾就造成了农村金融下沉较难。虽然我行也在“双基共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人工收集农户基础数据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准确性和复杂性,将该项工作做实、做细还任重而道远。
(2)产品匹配度存在局限,未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纯农户曾经是农村的主要农户类型,也是农村金融的需求主体,但是随着农户从以农业为主业向兼业型过渡,以及合作社、农头企业等的出现,农业经营主体构成有了新的格局。因此对金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我行的涉农信贷产品种类单一,不够灵活,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的多样性。
(3)产业结合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推动乡村发展
对于农村金融,如果无法紧密地和农村产业发展结合,无法打通产销通道,从全产业链解决问题,都不能真正激活农村经济,所贷款对象也非真正的资金需求对象,因此需要延伸到农业产业链更深层次。
(4)队伍建设亟待提高,人才队伍专业性不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目前什邡农商银行基层支行的客户经理虽然有人熟地熟的优势,但是也面临老龄化严重、服务方式落后的现状,在对接新的金融服务需求方面还不够专业,因此培养一批有情怀、专业性强、适合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一懂两爱”客户经理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5)与“新三农”“互联网+农业”模式合作不够深入
农商行目前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还很传统,现与农业担保公司合作刚刚开始,与农业投资公司、农村产权交易所还未进行业务交流。1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如我行不积极主动从源头上寻求合作先机,则可能在下一轮农村经济发展中失去农村阵地。
三、创新模式,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什邡农商银行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路径,积极在金融产品、支持方式、推动路径等方面寻求突破。
(一)转换思路,创新金融产品助力振兴
创新支持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全力支持涉农主体发展生产。推出支持乡村振兴专属贷款产品“兴农贷”,贷款利率可执行支农再贷款利率5.75%,单户贷款金额可达3000万元,期限可达5年;同时创新“土地流转贷款”、“税金贷”、“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专用权质押贷款”,引入省农担公司担保,多方式解决农村融资担保力弱问题,提高农村贷款的可获得性。
(二)一村一品,融智创新促农村发展
地处川西明珠的什邡特色明显,农业资源丰富而独特,是推动“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好“基地”。2019年以来什邡农商银行以积极支持湔氐镇“一村一品”建设为突破口,在促农村发展道路上找到了新的方式、方法。什邡农商银行以湔氐镇为试点,创新打造“银行+协会+企业+农户”的支农模式,在种植技术上通过聘请专家扶持耳农促专业化,在销售上通过高于市场标准价对耳农种植木耳分等级回收。在金融支持上,一是创新“耳利贷”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利率从传统的8.79‰降低至最低4.79‰;二是为耳农企业、协会、农户批量授信解决融资难题;三是为耳农创新定制“耳利宝” 提高耳农闲散资金收益13%-18%;四是将共建企业加工的木耳产品作为什邡特色农产品列入四川农信“惠生活”电商平台中的“四川特产馆”销售,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销量。
通过打造“木耳特色银行”, 2019年上半年农商行为耳农企业协会及农户共发放贷款2598万元,企业以高于市场价1-2元/斤定向收购耳农木耳120余万斤,预计全镇较去年多增收4000余万元,解决了当地168人就业问题。预估2019年湔氐镇优质干木耳将达2.8 万吨,产量达到全国的64%,较去年提高6个百分点,销售收入预计达到7亿元,木耳特色银行的打造成效显著擦亮了湔氐镇“一村一品”名片。
(三) 创新机制,激励企业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担保能力弱、融资难、融资贵是园区内民营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园区企业当前面临的难题,什邡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金融创新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作用,与中国人民银行什邡市支行(以下简称人行什邡支行)、什邡银保监办事处、四川什邡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经开区管委会)积极调研、协商,出台了“3+X+党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工作机制。在工作推动中以什邡农商银行为工作主体,着力解决园区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在生产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的各种金融需求。截止2019年6月末,什邡农商银行向园区企业累计发放贷款248笔,累放金额15.08亿元,贷款笔数43笔,平均每笔贷款金额1021万元。
四、内外兼修,在“一村一品”打造中坚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结合本地特色产业,以统筹规划为前提,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以特色打造促进产业兴旺,以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农商行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政、银、担、企、商、农”合力,探索一条有什邡特色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道路。
(一) 练好内功,夯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基础
农商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方面成效显著,但还存在着诸多短板和不足,服务供给和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亟待破解。必须把握战略机遇,优化服务供给,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强化机制建设,优化激励方案,激发支持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从招工源头入手,引入农业和农村金融专业优秀毕业生,特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真正的“懂、爱、精、专”服务团队;三是强化产品创新,加强与农村产权交易所合作,将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特色农产品等纳入押品范围,针对特色产业量身定制更多的“木耳银行”模式;四是强化网上金融服务平台搭建,丰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服务功能,增强客户黏性。
(二) 银政合作,搭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平台
一是紧跟政府规划,明确支持重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当前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也是情况各异,安徽的“小岗村”、广汉的“向阳镇”模式对于农村产业发展来说只能借鉴却无法复制,作为乡村振兴的前端各镇(村)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及差异化特征持续推进,注重地域特色、尊重市场规律,努力找准“重点”,做到各具特色,方能取得实效。如湔氐食用菌、洛水大蒜、师古叶烟、隐峰川芎、马井蔬菜等。二是完善和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全力推进“双基共建本康快车”活动,借助村两委、驻村干部等力量,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填补农村信用空白,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服务农村市场提供规范、高效的金融服务,在有效满足“三农”多层次金融需求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政府加大政策支持,鼓励银行拓展业务范围,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在激发活力上,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返乡+下乡”创业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鼓励银行发放“双创贷款”,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四是建议政府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大数据中心,解决借贷主体信息不对称矛盾,一方面实现用款主便捷申贷,另一方面实现银行快审快放,大力提升信贷服务质效。
(三) 银担合作,建好农村主体“增信”模式
实现产业兴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是关键。新型主体规模、资产、财务、担保先天不足又制约着有效金融供给。要解决农村发展融资难题,除创新产品外,“银担合作”是有效的增信模式。当前与省农担的合作还存在流程长、审批慢的问题,要将省联社与省农担公司新的合作要求落到实处,一方面用好“政银担”与“集合担保”两种模式,加大与省农担的合作范围,另方面着力提高合作水平,真正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短、频、快、急、贵”的难题。
(四) 银企合作,扩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链条
一是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在风险机制上加强与涉农保险的合作,构建“信贷+保险”的贷款模式。通过保险与信贷相结合、开拓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等方式做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二是建立联合信用体系,支持订单农业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线,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等联接在一起的订单农业贷款创新,利用产业链上真实交易合约对借贷双方的监督担保作用,构建“种、产、加、购、销”全产业链条的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
(五) 银商合作,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农村特色产品不仅在本地要响当当,更要让当地特色走出去,要在“线上”做好营销推动,助力农村产品营销推广。农商行要借助“惠生活”服务网络,推行“线下+线上”发展模式,搭建“银行+电商”的支持模式,打通线下实体渠道与线上网络渠道营销通道,推动农产品进城和农资、生活消费品下乡。
(六) 银农合作,提升农户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最佳实践区”建设,强化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建设,发挥农商行点多面广优势,为农户提供更为便捷的现金存取、费用缴纳、结算汇兑等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在当前“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全提升”;二是加强普惠信贷供给,支持农民返乡,围绕“双创”“安居”“扶贫”等领域,加大对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满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住房、创业、就业、消费、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逐步消灭“空心村”;三是大力支持城市居民下乡,积极为能人、企业家、知识分子、城镇居民下乡提供便利有效的金融服务,把城市资源带到农村,促进农村发展。
响应时代召唤,坚持内外兼修,伴随新中国成长的农商银行(农信社)必将在金融支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中,走出特色之路,助力乡村振兴。
-
无相关信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