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纵横 > 服务三农

对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思考

以宣汉农商银行为例

时间:2019-12-02 14:35:19 来源: 作者:何伯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也为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遇、带来了市场。农商银行作为扎根本土、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客户、共建美丽家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围绕如何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笔者立足宣汉实际,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新趋势、新优势、新机遇

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提到战略高度,对于因农而生、因农而兴的农商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契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大幕,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必将不断涌现,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些重大变化将为农商银行提供大量的机遇。

立足新方位,把握新趋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人口的“空巢化”。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随着城镇进程化的快速推进,造成农村人口“空巢化”。2018年,全国乡村人口56,4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40.42%,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大约有 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空巢化”导致农村生产力大幅下降,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重了耕地撂荒现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激发农村金融新需求,将会有一大批城市务工的青年、大学生、壮年等人群去农村发展事业,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为农商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立足新需求,把握新优势。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的实施将会深入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和城乡的融合发展,系列改革将会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好的制度条件,农村新需求将会给农商银行带来新优势。

立足新实践,把握新机遇。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是呼应老百姓新期待,以人民为中心,把农业产业搞好,把农村环境建设好,把农民发展进步服务好,提高人的社会流动性,扎实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进步遇到的现实问题的重要内容。政府将会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结合精准扶贫工程,一大批涉农项目、涉农工程将会在农村遍地开花,将会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商银行可以进一步加强同地方党委政府的汇报,建立良好的政银关系,充分发挥网点多、渠道广等多种优势,集中营销涉农项目,吸纳惠农资金,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巩固农村客户,夯实农村基础市场。

二、宣汉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做法

(一)基本情况

宣汉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达州卫星城市,幅员面积4,271平方公里,辖54个乡镇、491个村、77个社区,人口129.48万,其中农村人口93.89万人,占总人口的72.51%,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革命老区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2018年,宣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4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2元。2018年底有建卡贫困村17个、贫困人口1.66万,贫困发生率达1.5%,实现了从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到全省减贫人口最多的县的转变。

宣汉农商银行本部设11部2室,辖营业网点53个,其中:城区网点7个、乡镇网点46个,现有在岗职工398人。截至2019年10月末,存贷款规模225.03亿元,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35.42%和38.50%,均位居全县金融机构之首,三年共纳税10,305万元,是本土最大的纳税企业,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均配置在了“三农”领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

(二)实践与做法

从支农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的整体情况来看,宣汉农商银行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以信贷支持为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宣汉农商银行持续创新信贷模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大力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截至2019年10月末,发放小额信用贷款19,756户,贷款余额64,807万元。二是加强涉农产品创新,支持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发展。截至2019年10月末,涉农贷款余额463,589万元,涉农贷款占比65.91%。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发展。支持省级龙头企业2家,支持市级龙头企业12家,支持县级龙头企业2家,发放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21,218万元。四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个,贷款余额9,469万元。五是围绕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信贷支持九龙实业、移步登天索道项目、巴山大峡谷风情街等项目的发展。六是大力支持诸如蜀宣花牛、宣汉脆李等宣字品牌建设。比如,以宣汉县西南片区六个乡镇为基础,支持庙安、天宝脆李产业发展,发放贷款7,260万元。七是加大对乡村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力度,积极介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比如,发放贷款4000万元支持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达州同圣瑞达土地整理有限公司发展。八是发放了全县90%以上的农业贷款、95%以上的农户贷款、99%以上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领域覆盖“三农”各个层面。

2.以服务渠道为支撑,服务乡村振兴。一是推广线上服务网络。提高“蜀信e”在农村市场的开户数和使用率,积极推广“蜀信e·惠支付”扫码支付在乡村运用,持续推广银行卡,不断完善乡村金融服务“支付网”;依托“蜀信e·惠生活”电商服务平台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持续优化客户体验,为互联网+服务三农创新创业注入强劲活力。截至2019年10月末,“蜀信e”用户数8,438户,惠支付4,601户,累计发行银行卡101万张,发放社保卡54万张。二是优化线下服务体验。深入推进全行网点“智能化”转型,规范服务标准,提升客户体验;遍布城乡53个网点,延伸到社区、乡镇的158台自助设备,服务到村的469台助农取款服务点,让村民足不出村享受到小额取现、查询、转账等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直接覆盖全县100%的建制乡镇和行政村,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3.以金融环境为重点,打造乡村振兴。一是持续加大对乡镇、无物理网点金融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力度,在县域各乡镇、社区及无物理网点的8个金融空白乡布放自助设备,实行一村一金融联络员,聘请金融联络员546名,向贫困村派驻农信员258个,布放了全县第一台带存折功能的存取款一体机、自助银亭及农惠通便民服务终端,在漆树乡设立了定时服务网点,在贫困村设立乡村金融服务站、乡村金融服务点。二是广泛开展了“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与评定活动,评定信用户195,974户,信用村68个,信用乡(镇)4个。三是严格执行优惠政策,银行卡手续费减免、手机银行转账全免费,切实履行支农支小、扶贫帮困的“普惠金融”社会责任。

4.以精准扶贫为己任,支持乡村振兴。一是扶贫贷款发放“金额大”。截至2019年10月末,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83,803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发放金额的99%,已评级58,864户,授信58,864户,评级授信户数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数的100%,累计发放农民安居乐购房贷6,636万元。二是精准扶贫创新“模式多”。创新了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专合社+能人带动+贫困户、扶贫再贷款+特色产业贷、一村一农信员、一村一金融联络员等多种模式。三是精准帮扶号楼村“举措实”。向精准扶贫联系点塔河镇村捐赠90.4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其中,捐赠42万元改善该村饮水工程,解决1600余人的饮水困难,发展千亩“脆李+药材”产业,向该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14.4万元,实行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号楼村2017年实现脱贫目标。

三、存在的困难

尽管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然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能力相对偏弱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观,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尤为困难。 政策的协同效应尚未发挥、机制亟待健全 一是目前,从中央、省、市、县来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政策缺乏协同配合,碎片化问题比较明显,合力难以发挥。以宣汉县为例,目前制定了宣汉县“乡村振兴开局年”实施方案、宣汉县西南片区六乡镇乡村振兴规划、宣汉县2018年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正在制定中,乡村振兴政策的协同作用未完全发挥。二是目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配套机制亟待健全,财政机制、金融服务机制、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农村经营体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急需健全。以宣汉县为例,县委、县政府主要精力集中在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开发项目,在支持全县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财政资金的投入和整合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农村金融环境面临的形势与压力较大

一是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以宣汉县厂溪镇为例,登记人口4万多人,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人口仅8921人,占比22.3%。统计显示,该镇有超过9500人在外务工,多为青壮年,而留守人口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同样的情况在宣汉县其他乡镇同样较为突出。二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仍属于弱质产业,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不足,加上风险补偿机制不够健全,一旦形成风险极易转介扩散。三是农村信用环境还需改善。当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等违法行为在农村地区时有发生,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金融支持独木难支,支持乡村振兴面临资源不足 一是目前来看,许多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成了农村经济的“抽水机”,只是一味的加大组织存款力度,少投放或不投放贷款,客观上形成了农商银行一家支持“三农”的艰难局面。二是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从营销队伍素质、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来看,营销对接面临的资源不够,缺乏懂“三农”的专业团队以及懂农业经验方面的专业人才,且在对接某些项目资源方面,缺乏有效的信贷营销项目主体,政府配套的政策和资源还面临的不足。

四、如何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商银行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地方经济金融规划,进一步释放金融能量,做好乡村金融的排头兵。

(一)提高政治站位,服务国家战略部署

服务国家战略部署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责任,乡村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战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因此,农商银行要紧跟党的政策走,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部署规划,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把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意识,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建立常态化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及时研究出台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推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金融主力军建设,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金融体系,将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去。

(二)依托产品 渠道,深耕普惠金融领域

农村金融服务一直是农村改革的薄弱环节和难点,农商银行要聚焦城区、农村两大市场,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依托产品、渠道、机制建设,深耕普惠金融领域。一是深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聚焦聚力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和深度贫困地区,抓实评级授信和信贷投放,抓实产业发展辐射带动脱贫,比如,以“整村推进”模式做好“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大力推广“蜀信e·惠生活”平台在贫困村的应用,抓好电商扶贫;扎实抓好“人才帮扶”“资金帮扶”“党建帮扶”“教育帮扶”四项举措落地生效,稳步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确保如期实现户脱贫、村退出的目标。二是健全产品服务渠道体系。针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生态、农村养老、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结合农商银行机构实际量身定做特色金融产品;通过税费减免、费用补贴和审批绿色通道等措施,在偏远、贫困地区设立机构网点、流动服务点或乡村金融服务站,加大对电子机具、自助设备的布放力度,提高农村金融覆盖面、智能化水平,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内容,为广大农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三是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根主线,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紧跟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宅基地改革等步伐,全力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改革重点领域配套金融服务工作。积极探索推进“两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房流转使用权抵押贷款,探索信贷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模式,助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三)助力产业兴旺,打造生态富裕乡村

一是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支持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壮大等工程,支持农村新产业新态业发展。重点支持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产业转型、田园综合体建设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大力推动“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创”“农业+电商”等产业融合发展。以宣汉为例,积极支持“牛、药、果、茶、菌”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支持高山药材、中山水果、低山种植、全域养殖等产业,围绕马渡关石林、胡家鸭池生态观光园、双河蓝莓谷、茶河高峰岩铭远生态园、白马印盒山康养休闲园、毛坝天坪翠李园等景区和示范点,形成以产业基地、农业旅游为主导的农村新兴业态。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围绕“深耕农村”做文章,担当起乡村振兴的重任,把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创新发展绿色信贷金融,关注供给侧改革变化,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主动从钢铁、水泥、房地产等风险较高的过剩产能退出,重点服务绿色产业、新兴产业;创新信贷产品、调整信贷结构,拓宽绿色产业、乡村产业融资渠道,积极为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乡村污染防治等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促进农村绿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聚焦乡风文明,打造诚信活力乡村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信用体系建设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是开展城乡党建结对共建的“双基共建”活动。通过开展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密切银政、银群关系,促进业务发展,推动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二是通过金融知识进万家、金融知识下乡活动、金融夜校等形式,充分利用媒体、会议和客户经理下乡宣讲等渠道进行大力宣讲,增强农户信用意识和征信意识,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三是持续开展好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工作,加大宣传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内容,努力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多方力量,强化农户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四是充分发挥金融联络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加大信用政策宣讲,同时,协助农商银行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

(五)聚焦生活富裕,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一是聚焦城乡居民生活富裕,全力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融资需求。持续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小额担保创业贷款等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投放;大力支持传统农户、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主创业、就业;紧紧围绕“衣、食、住、行、学”,拓展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综合消费贷款,切实满足城乡居民购房、教育、购车等有效信贷需求,助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二是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进生态宜居。围绕《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按照特色工业、商贸物流、科技教育、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特色小镇六大类型,结合“广厦行动”、异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助力打造一批环境“青而绿”、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优”、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并因地制宜复制推广。积极支持城乡环境五治工程(治脏、治乱、治尘、治噪、治水)、农村“三改”工程(改厨、改厕、改圈),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联系人:杨亮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