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文化 > 企业文化

犹记当年算盘响

时间:2021-01-29 11:11:15 来源: 作者:何盛龙

  我参加工作,供职江安元田乡财政所;所里有一项发放民政定补的业务,每个月的13号,都要去十多里外的元田信用社现场办公。

  当时,领取民政定补的对象不少,大概在一百号人以上。有定期定量的、参军参战的、退休退职的、伤残抚恤的,救灾救济的、退伍的、矽肺的……每次发放,都在上午11点左右结束,之后才进入结算。

  发放民政定补的流程,是财政所开票,信用社凭票付钱,最后汇总票据金额,财政所开出取款凭证,双方各做支出账。印象中,几乎总是在最后一个领款人离开的同时,信用社会计出纳便已经把一摞摞写着合计数据的票据,摆在我和小青面前。

  她们的工作进度,总是叫我吃惊:何以那般神速?

  我和小青算盘不熟,往往一匝票据,非经过三五遍的复核,不能与她们的合计数据相吻合;一旦出错,错的总是我们,几乎无一例外。

  由于我们手脚慢,算盘准确率低,结算数据“碰合”耗时过长,差不多每一个发放民政定补工作日,下班都要超时(中午12点)。

  那时的元田信用社就三个人,一个主任朱兰田,一个会计王孝彬,一个出纳闫正香,清一色的女同胞。

  虽然过了下班时间,但三个师姐总是笑眯眯地忙碌着手中的其他业务,不时探头安慰一句:别着急,慢慢打!

  她们越是宽容,越是让我忐忑和不安。老觉得让她们不能按时吃中午饭,是罪过;而结末的教训却是,越是想提高运算速度,出错的机率反而越高。有过那么几回,反反复复不能碰合,搞得她们也怀疑是她们出错,拿过票据去复核,结果错的还是我们。师姐们从没因此而讥讽,或出言不逊。而是摆出饭菜,请我们吃过了饭再慢慢打算。

  我对师姐们的算盘功夫,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对她们服气了,但我对自己不服气。回到乡里,便夜以继日地加紧刻苦操练,以期下一个月13号,让师姐们早些吃上午饭。

  当时,我刚接手财政工作不久。

  我们那一批招聘干部都是从农村来的,算盘纯熟的不多。岗前培训时,老财政们教我们习练指法和速度的方法,依例是反复地从一加到一百。在乡政府铆足劲的操演看似滥熟了,岂知一旦进入13号的实战,仍然错漏百出。

  算盘是会计人的打门锤。我原本以为,信用社会计都是科班出身,算盘打得好天经地义。后来才知道,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跟我们一样也是社招身份,半路出家。到1989年3月我离开元田乡政府调到区财政所前,我的算盘速度和准确度,已经基本上能做到一盘清账,让我心生慰藉。我知道那都是在元田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被信用社的三个师姐“逼”的。

  每个月坐车从红桥去江安交报表,经过元田信用社时,我都会坐直身子,默默对三个师姐行注目礼。没有与她们的暗中较劲,就没有我在算盘上的飞速长进。

  后来撤区建镇我去了五矿镇,当财政所长兼机关会计。发放定补民政款,依然是工作内容之一。所不同的是,五矿财政所的定补发放,是从信用社取现金回来,在政府大院里由财政所出纳经手发出去的。那时我才明白,原来这项工作,并非信用社的份内事。元田信用社三个师姐每月13号的定补发放,是格外附加的业务。

  我不由再度肃然起敬!

  长期秉承服务三农的工作理念,潜移默化之中,服务,已经根植于师姐们的脑海深处;只要群众需要,或许师姐们早已没有了份内份外的概念。

  她们的坦然接受从不抱怨,以及对那些领取定补的老弱病残的微笑包容,对我和小青笨拙的算盘的宽和善待,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世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同在一个县里,当年元田信用社的三位师姐,几乎再未谋面。倘若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三十年前元田信用社的巾帼三人行,恐怕用上高尚的职业操守、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溢美之词也不为过。但那时候的我,只是觉得她们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好人。

  计算机的普及已二十余年,无论信用社会计还是财政会计,早已不再借助算盘功能。算盘声响的岁月,只能安睡在回忆的长河。但窖存的心香一瓣,哪怕遣供回味,总是分外美好。

  生命中有一些陪伴,无关时长,足慰平生!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