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文化 > 企业文化

学法典 明底线 重合规

——细悟《民法典》中的“个人信息保护”

时间:2020-10-23 15:46:28 来源: 作者:王 洁

  要说近期的学习热点,不得不提这本直接改变或影响了不少民商事规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就像与你如影随形的亲密朋友,每当翻开它,开启与它的“聊天模式”时,“民法典”就会“拍了拍你”,给予你一个全新的认知。 按照总行的学习要求,我结合培训辅导对这本“公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做了具体研读。基于从业岗位的认知,以及我行持续推进的“客户信息补录”工作,让我对“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给予了更多关注。通篇来看,从第111条对“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的明确规定,到对个人隐私权的具体定义和明显拓展,都释放出“个人信息保护更加严格”的强烈信号。

把握时代背景,准确理解、主动应变。

  现代社会,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宝贵资产。特别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而诞生的推荐算法,可以将个人信息转化为潜在的消费行为,让信息资源更具稀缺性和经济价值。《民法典》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提出了“应取得明确同意”,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为信息涉足人类生活场景划出了界线、底线,为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开出了“良方”,也对银行今后如何依法合规开展广告宣传、产品营销和信息收集利用提出了新课题。

始终心怀敬畏,保持警醒、坚守底线。

  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我们都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客户信息和被权利主体视为私密的“个人金融信息”,极易成为别有用心者“围猎”的对象。一旦思想放松、行为失守,将信息无意泄露甚至有意出售,在《民法典》施行后,不仅面临民事责任追究,还面临刑事法律的风险。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就明确,“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就应入罪。从近年来的相关处罚案例看,那些违规泄露客户信息的员工,不仅遭受终身禁业,还会受到法律惩罚,应引起我们的深刻警醒。

顺应监管要求,完善内控、健全机制。

  在从国家层面立法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对银行业数据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监管要求,如银保监会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等,各行在客户信息保护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及流程。但从实际执行看,仍有个别员工合规操作意识淡薄,往往基于“人情”或者“私利”查询提供客户信息,或者因操作不当导致内部信息泄露,造成不良影响。近期,因泄露客户交易明细而引发社会热议的“池子事件”中,在该行按规定对相关员工予以处分,对支行行长予以撤职后,银保监会也就该事件启动了立案调查。对此,我们要引以为戒,在加强员工合规教育、促进合规操作的同时,经常性调研梳理线上业务场景及数据管理路径、风险点等,健全数据合规体系,确保客户个人信息安全。

  对于银行,我们的业务主要依靠客户信任维系。作为是信任的基石,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以《民法典》为基础,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在加快立法。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我们要从保护自己的角度出发,强化法治意识、合规意识,学法遵法、知法守法,在依规操作、依法经营中积极作为、行稳致远。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