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文化 >  金融知识

农信机构内部审计专业化转型路径

时间:2020-04-15 15:52:25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陈敏

  随着农信机构改革发展的稳步推进,部分省联社先后组建区域审计中心,开启了农商银行内审体制改革的新时代。区域审计中心的组建实现了农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化转型,强化了省联社的监督服务职能,推动了农信机构合规稳健经营、持续健康发展。

      (一)审计架构之变:权威性、独立性充分发挥。按照监管要求,组建区域审计中心的省份搭建了由省联社理事会、审计委员会、总审计师、行业审计部门、区域审计机构等组成的行业审计组织体系。区域审计中心负责向省联社总审计师和审计监督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现场审计工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事件及有关责任人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和建议;负责辖内行社业务经营的非现场监测,收集、整理、分析、上报相关信息;负责辖内行社监督、检查和指导。在系统内部多层审计架构下,区域审计中心的审计实施在关系上可以与被审计单位及业务活动相分离,充分体现审计的独立性,构筑一条以“防、堵、查”为主的监控防线,发挥了审计职能。

      (二)审计行为之变:规范化、标准化稳步推进。一是在整章建制上,明确行业审计的权利和责任,努力实现审计监督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大部分省份已经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专门的稽核审计工作制度、省联社各级审计部门工作职责、区域审计中心管理办法等,明确了省联社、区域审计中心和农商银行审计工作的职责。二是在流程管理上,从立项、准备、检查、取证、报告、处理到追踪,实行统一方案、统一时间、统一标准和统一方案的全流程管理,对行社经营行为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进行标准化的审计监督和经营评价。三是在审计实施上,重点突出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对一些高风险环节、重大风险点等,前移监督关口,项目审计方式向审机制、审风险、审内控、审流程、审执行转变。

      (三)审计队伍之变:高素质、专业化标准形成。一是归口管理。区域审计中心机构、人员、经费由省联社统一管理,区域审计中心业务接受总审计师、行业审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二是明确分工。内部设立专项化审计部门,明确各层级各岗位工作职责,实现行业审计职能根本转型,为行业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优化队伍。充实审计人员队伍,以内训师和外部师资力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行业审计骨干力量进行审计、业务等培训,在观念、思路、管理、方法、手段、标准等方面不断提高行业审计技能和审计水平,以适应行业审计业务发展的新需要。

      (四)审计方式之变:联动机制、信息机制逐步建立。一是统筹审计项目。实施行业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精心编制系统审计项目总体方案,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业务的现场审计,突出对重要岗位、重要人员的风险排查,突出对重要机构、重点问题的监督监测,因地制宜确定系统性审计项目和自选审计项目。二是构建联动机制。与各方联合,监审联动,通过立项联动,明确审计监督工作重点,提升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检查联动,整合审计资源,扩大审计覆盖面,对重复和同质性的审计工作实行合作检查和数据共享;通过信息联动,共享平台,共享重大审计发现;通过整改联动,根据各方意见督促整改,定期跟踪进度。三是完善审计系统建设。通过建立现场和非现场管理系统,开发专业的审计软件,建立审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定期的分析,实现数据同步共享,加强审计时效,扩大了审计覆盖面。

      (五)审计质量之变:评价考核、跟踪整改切实加强。一是严格项目考评。对每个审计项目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从审前准备、现场审计、报告质量、审计效果等方面实施绩效挂钩,对审计机构和行业审计人员进行考评,绩效工资与项目质量业绩相挂钩,提升了行业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加强评价整改。对审计项目的质量实施过程控制,强化行业审计项目事前、事中控制,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重大违规和重要风险,提出明确的整改处罚意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完善审计分析,重视和加大追踪审计整改力度,坚持事后审计监督评价,强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三是持续风险监测。制定审计风险提示制度,建立业务条线问题整改台账,定期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统计、监测和成因分析,定期对经营和风险情况进行风险提示,定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后续跟踪。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