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文化 >  金融知识

农信社如何落实“一号文件”

时间:2020-04-02 15:29:52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白林金 勾 通

  2月5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7份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文件明确,要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加强“人地钱”等要素保障,为做好2020年“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农信社或改制后的农商银行,怎样研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夯实发展根基,是整个农信事业的头等大事。

政策指引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文件解读。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共五大点二十七条意见,与农信社支农工作息息相关,而最紧密相关的则是第二十三条“优先保障‘三农’投入”中,共提出了19条举措,其中强调: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强化对“三农”信贷的正向激励,坚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提升资金外流县存贷比,落实小额农贷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发行“三农”和小微企业等专项金融债券,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等,为金融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供给等方面,从“明举措、强保障、补短板”等方面给予了更明确的意见和措施。可以看出,农村市场、 “三农”经济将继续呈现生机蓬勃的发展态势,农信社服务“三农”将大有可为。

      (二)政策机遇。一是为农信社发展指明了方向。连续6年的“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化农信社改革,坚持县域法人地位。这充分肯定了农信社支农工作的成绩和作用,也持续明确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为农信社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为农信社发展提供了舞台。文件中“四好农村路,电网、光纤、水利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农业补贴政策,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保障生猪、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等政策和举措,将进一步激活“三农”发展潜力,激发农村金融支农力度。三是为农信社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号文件”提出:强化“三农”信贷正向激励、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落实小额农贷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支农支小再贷款、抓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落实等,为农信社业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有助于农信社降低经营成本、防控风险,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三农”发展。

      (三)发展挑战。一是竞争日益加剧。2015年“一号文件”开始,鼓励国有和股份制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深化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邮政储蓄试水“三农”金融事业部、村镇银行力争全覆盖、扩大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范围等,加大了支持“三农”力度。2020年“一号文件”提出更为明确的目标,即:通过考核引导,合理提升资金外流县的存贷比。可见在服务“三农”道路上,不可能出现“农信一家独大”的局面了,政策赋予了农行、邮储、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多的职责,也给予了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更为明确的目标,这将加大各家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竞争。二是经营能力接受挑战。2020年“一号文件”对全年“三农”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更为细化的举措,更为严格的要求,农信社作为县域金融主力军,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农”投入等方面,将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对处于县域的农信社来说,在解读响应政策、调整经营策略、细化经营举措、风险防控能力、理清政府市场关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农信社大有可为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一是政策的需要。连续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发展,可见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农信社作为党领导下的金融机构,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始终将服务“三农”作为农信社的发展宗旨。二是生存的需要。农信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变, “三农”市场是农信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三农”市场,农信社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三是发展的需要。从“一号文件”中看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之重、力度之大、投入之多、措施之多, “三农”市场前景广阔,这正是农信社立足“三农”市场,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

      (二)紧盯政策落实,全力协调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是农信社的一项政治任务,更是农信社长远发展的根基。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农信社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用好用活扶贫小额贷款等产品,全力开展党建扶贫、产业扶贫、结对扶贫等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二是积极协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一号文件”明确了许多“三农”信贷正向激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特别是低成本资金支持等利好政策。农信社要大力向政府及各级部门汇报协调,打破政策壁垒,最大限度地归集农林牧渔等涉农资金,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同时,要细化经营指标,完成监管部门有关涉农、小微等两增两控指标,全额享受各类税收优惠政策。

      (三)回归农信本源,发挥“主力军”作用。1.发挥筹资功能,壮大自身资金实力。一是要增强资本金实力。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农村发展逐步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需要大量信贷资金,这需要改革中的农信社引进有实力、有经营的战略投资者,不断增强自身资本实力,提高单户、单笔贷款额度,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增强存款资金实力。存款是“立社之本、兴社之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紧抓低成本资金支持、扩大支农支小再贷款等政策机遇,努力衔接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全额争取农林牧渔等涉农资金归口农信社;同时,充分发挥农信社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通过文明优质服务、丰富金融产品、拓宽筹资渠道等方式,加大存款组织,提高资金实力,才能在服务“三农”中发挥农信社更大的作用。三是要紧抓“三农”项目资金。今年“一号文件”再次明确了要加大“四好公路”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等社保政策。农信社要密切联系各级政府,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留存项目资金;同时,要花大力气发行社保卡等,提高社保卡激活率,从源头上组织低成本资金。

  2.发挥信贷功能,全力支持“三农”发展。 “一号文件”要求:要优先保障“三农”投入。农信社一是要推广现有产品,继续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用好用活小额农贷、 “卡贷通”等现有产品,扎实做好农户的评级授信工作,做到百分之百的资料采集、百分之百的评级授信,满足“三农”的基础融资需求。二是拓宽营销对象,扩大“三农”金融服务面,随着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农户身份演变为了居民和市民, “三农”服务不能仅局限于农村,还要大力拓展城镇市场、社区市场,要将小额农贷、 “卡贷通”移植到城镇社区,大力推广住房按揭、汽车按揭、装修贷款等消费类贷款,全力为社区居民、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或个体工商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客群的金融需求,中央“一号文件”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信社要主动配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推广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等信贷产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上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信用共同体,同心协力解决好“三农”贷款难问题。四是要建立“三农”贷款考核统计机制,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考核引导,合理提升资金外流县存贷比,特别是地处城郊、城区农信社,面对考核指标、统计口径等变化,要加强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确保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同时,要保证涉农贷款统计的质量和真实性,确保贷款真实、精确地用于支持“三农”发展。

  3.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保证“三农”金融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要求金融机构保障“三农”投入,还从政策指导、考核激励、法律制度等方面,为“三农”金融稳健发展保驾护航。一是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文件鼓励地方政府开展县域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农信社应借助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立之际,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企业和农户信息,建立与农信社有关企业和农户的征信、消费、收入等大数据库,加快智慧银行建设和线上贷款进程。二是要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在现有乡村金融服务站(点)的基础上,将与农户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费、电话费等缴纳功能做实做细,打造多渠道的支付场景,畅通农村支付渠道建设的同时尽量降低其时间成本、费用成本等。同时结合现今农村地区老人、小孩人员居多的特点,与学校、村委会联合开展相关产品和服务宣传,教授操作方法,解决“会与不会”的基础性问题,延续“三农”鱼水情。

      (四)坚持深化改革,坚持普商兼容零售银行发展战略。一是要筑牢普商兼容的发展意识。普惠金融,一个“普”,一个“惠”,都指的是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对普惠金融简单理解为照顾、优惠、甚至白给是错误的。金融的覆盖率和可获得性,而非慈善属性,才是“普惠”最核心的含义。农信社要坚持市场取向,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普惠农户与农信社发展的兼容并蓄,也才能继续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普惠金融服务。二是要构建普商兼容的服务体系。农信社网点众多、经营环境千差万别,所以要构建多元化的普商服务体系。在农村,要提供满足农村农业发展、农民金融需求、履行自身社会责任为主的普惠金融服务;在城市,要以社区金融服务为主,为居民、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以商业化业务经营活力作为持续实施普惠金融的财力支撑后盾。三是要打造普商兼容的服务渠道。近年来,农信社在普惠金融的道路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小额农贷、金融服务站、精准扶贫等工作卓有成效。按照“一号文件”的相关要求,农信社要在承包土地经营权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等方面进行大力创新,有效解决“三农”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借助互联网金融,切实利用手机银行、 “农惠通”等,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