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文化 >  金融知识

运用市场和产业发展思维探索科技时代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新态”

时间:2019-11-11 10:05:58 来源: 作者:敬培刚
中国经济历经40余年改革开放,“5G”问世,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走入数据时代,走向智慧时代,数字经济正加速推进和形成。意味着,信息化、数字化在各产业领域、产业链运用更为频繁,作用日益突出。对于金融行业来讲,互联网金融横空出世,加速金融科技对金融产业结构、市场资源配置的改变和冲击,促使银行业竞争能力特征转向金融科技水平高低的“新”时代。对于转型发展起步较晚、经营运行综合实力还较薄弱的农信社而言,全面构建新的竞争能力成为自身发展和未来生存的关键要求。尤其在面对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结构调整推进的新常态下,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金融科技进步构成银行业竞争的“新”特征
从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说,银行业是金融产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数字化技术在金融产业运用,导致银行业竞争格局和特征相较传统而言,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业务市场资源配置主体由传统的银行机构发展为由传统银行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组建的综合体。二是业务领域由存款、贷款的传统业务发展为金融+泛金融的综合类业务体系。三是经营机制及营销模式由传统物理网点向线上+线下、数字化营销日益突出转变。综上,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业竞争力已经由单一的产品发展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集产品创新、成本管理、风险管控于一体的优势竞争。
 二、金融科技时代农信社面对的新“挑战”
(一)业务资源重新分配,竞争格局重新构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为代表的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加速发展,以“互联网+”等金融业务新形式,全面渗透到各类金融活动。从最初的丰富和方便客户购物消费到支付结算,再到投融资、理财等金融服务项目,巨量分流传统银行机构的固有金融资源和业务资源,银行机构传统的竞争格局和业务经营模式被迅速打破和重构。与此同时,建行、工行等在金融科技有先行和创新优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触角纷纷下沉和延伸至乡镇、社区、农村等各业务领域,抢滩县域金融市场,迅速吸引和囊括了本属农信社的一批价值客户,造成农信社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负债成本不断上升、业务市场份额下滑,严重影响其持续稳步发展,经营管理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二)客户需求多元发展,构成银行机构经营“新”难题
随着市场上的金融服务提供机构种类不断丰富(壮大)和数字化、信息化的金融科技技术运用推广,客户的需求逐步受到了互联网环境影响,向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转变,传统的业务产品、服务方式已难以适应和持续承接。一是需求种类发生变化。相比存款、取款和贷款等传统结算、融资需求而言,增加理财、投资、财富管理以及非金融综合服务需求,涉及范围扩展到吃、穿、住、行及旅游、就医等广泛领域,综合性服务需求日益突出。二是需求标准发生变化。客户从到网点排队办理向自助办理、网上银行办理、手机客户端办理等转变,体验了便捷、高效的服务,并据此形成引导其选择金融服务合作机构的比较意识和选择偏好。三是价值比较需求逐渐占主导地位。面对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推出形成的种类繁多的各类业务产品和金融服务,客户议价能力随选择面扩大逐渐提高,对业务产品的利率关注热点更高,对增值业务功能价值需求更多。自身需求一旦未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满足,客户将会迅速选择其他服务机构,成为农村信用社一类金融科技技术和手段运用还较为落后的银行机构营销获客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其业务拓展和份额提升,影响了经营发展。
(三)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催化银行改革发展“新”步伐
 一是行业改革创新的紧迫性更加明显。从市场环境看,存款保险制度落地后,为稳定负债资源,银行通过抬高存款利率解决可能面临的存款流失问题。今年8月末,央行发布房贷利率定价基准换为LPR,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为抢占贷款业务资源,银行机构在贷款利率上,往往采取“降低”策略,利差空间不断收窄,导致银行机构在同等收益水平下,承担更多的成本压力。要实现持续盈利,需要紧跟当前金融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利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营造强大的经营盈利能力。二是行业风险管控底线的系统性更加坚定。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加快,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机构资产质量不断下滑,风险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银行机构信用风险扩散蔓延、不良贷款快速反弹引起国家、监管部门高度关注和警示。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监管政策及要求,并陆续出台一系列强监管政策。三是行业回归“本源”的引导性更加明确。针对近几年出现的金融机构当通道、做过桥、放杠杆,将传统信贷转向票据、同业和理财,热衷资本运作“赚快钱”等金融活动,明确要求银行业机构“回归本源、坚持主业、服务实体”,并通过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调整对银行机构普惠业务指标监管标准推动促使银行机构专注和深化实体经济服务。
这些变化因素和趋势,构成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和明显特征。亦表明银行机构未来的盈利优势和发展空间将严重依赖其金融科技手段、产品创新力度、服务理念和对客户的吸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底子薄、起步晚、发展速度慢、经营管理较为粗放,要在当前金融产业竞争“夹缝”求生存、求发展,赢得一席之地,必须聚焦金融产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思考制定自身战略规划并有效实施,方可实现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目标。
三、金融科技时代农信社改革发展“新”路径
(一)坚定回归“主业”,守住支农支小“初心”
“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服务实体经济”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央、监管部门对银行机构稳健发展的根本要求。农村信用社不同于国有大银行和城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生命“基因”来源于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支农支小是农信社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更是农信社立社之本、经营之基和发展之源。在中央推动实施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系列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中,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贴近“三农”、中小微企业的传统优势,抓住政策机遇,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围绕“三农”、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微企业等这类基础、战略性核心客群在“互联网+”数据时代的多元化、特殊化需求,运用普惠金融理念和金融科技力量创造一批服水土、接地气的金融产品和方式,抓住客户资源,精耕细作农村市场、社区市场。
(二)运用产业竞争思维,正确处理四种“关系”
现阶段,金融科技全面渗透对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及效益形成强烈冲击,利率市场纵深推进以及日趋严苛的监管环境,无疑都在催化银行机构由依赖存贷利差、高资本消耗粗放式经营模式向集约性增长模式改革。农村信用社保持行业竞争优势,抵御金融科技发展冲击的唯一路径是“改革经营运行,降低资本消耗,提升价值回报”。需认清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处理好“大与小”的有机结合。由“垒大户”、公司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变,运用“做小、做零售”思维,做特做优支农支小业务。将资本、管理、科技、服务等各类资源向“三农”、城镇居民、中小企业倾斜,实现“大”、“小”业务规模相宜,推动资产高效流转,从而做大规模、做大份额,持续提升经营效益。二是处理好“普惠与精准”的充分融合。既要将实施普惠金融服务置于首位,将各个市场、各类客户纳入服务对象,广泛对接营销,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同时,又要坚持打造特色服务优势,锁定基础客户、价值客户制定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方案、产品及措施,实现客户结构优化和市场覆盖面融合发展。三是处理好“初心与创新”的精准协调。农村信用社要始终坚持主业,回归服务本源,传承“背包”银行、“三铁”文化以及“四千”精神,巩固夯实农村、社区市场;又要避免自步固封、停滞不前意识,跟上金融产业、市场环境及竞争对手,加大金融科技运用,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打造自身竞争优势。四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联动平衡。长远可持续发展依靠牢固的基础。农村信用社底子较薄,将“审慎合规”贯穿到资本、财务、渠道、绩效、人才以及风险管理等各项基础工作,坚持风险底线,将改革发展与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相匹配,“轻装”上阵,推动持续稳健发展。
(三)厚植金融科技经营,找准战略路径“核心”
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新”时代,银行传统的依靠资本消耗、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已难以为继,需突破引领经营模式变革和服务模式升级,向集约高效运营管理发展。一是探索新时代数字化营销模式。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渠道、加强与外部科技企业合作以及自身建设业务营销系统(平台)等方式,搭建数字化获客营销平台,实现开放式数字化全方位获客,打通时空边界、信息壁垒和城乡阻隔对客户精准画像,以获取客户服务需求、产品使用偏好等信息,加强产品线上推广、产品使用体验等功能,多渠道降低获客成本。二是树立满足客户体验的产品创新思维。金融产品创新与提升客户体验相辅相成。在客户体验日益突出的金融科技时代,拥有不断满足客户体验的金融产品是构成银行竞争优势的关键。要加大渠道资源建设、升级网点智能服务模式,着眼客户交易场景、交易需求和操作习惯推进负债类、融资类、支付类产品创新。以便捷、高效的服务和多样、个性的产品,满足客户体验,扩大基础客户体量,巩固发展业务发展基础。三是突出差异化竞争发展。将服务重点落脚在对农村市场、社区市场上,以深化基础工作,赢得发展空间。在农村市场,以网点机构为轴心,联接金融服务便民站(点)、金融联络员延伸普惠服务触角,主动实施“走千访万”、整村授信等普惠服务行动,做细做实“三农”金融服务。在城区市场,以网点机构网格服务为圆心,联结街道办事处等网格员力量,以建设社区银行、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等为具体抓手,发挥决策链条灵活高效优势,做深做精网格内优质客户拓展工作,竞争发展潜在战略客户。
(四)聚焦金融科技融合趋势,抓住高质量发展工作“重心”
一是抓住,推进线下线上渠道“双向”创新。目前,农村地区“三农”客群还较为倾斜线下网点办理业务,要加强物理网点服务功能转型升级,优化便民服务点,建设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合理布局自助设备,升级线下服务渠道;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移动金融服务,运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增强客户黏性。二是发展互联网金融,开辟经营效益“增长极”。对标互联网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加大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在业务创新层面的运用。重点围绕基础客群、价值客户需求特征,加强线上电子银行、第三方支付渠道与物理网点的服务渠道及功能融合,创新研发一批存款、贷款、保险、支付结算及生活应用等业务产品及场景,推广业务产品在自助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渠道开办等功能,开辟业务“蓝海”。三是深化普惠金融,提升“三农”服务。坚定“做土不做洋经营”理念,着眼“三农”日常生活、生产、理财的需求,深化实施普惠金融建设工作。采取“自助机具+走访服务+电子银行+金融服务联络员”组合模式,打造立体式服务渠道;紧跟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趋势,实施“整村授信”、信用工程创建、开发涉贷贷款线上产品、优化变革涉农贷款申请办理模式等措施,解决和满足“三农”客户融资需求。四是打造社区银行,普及社区服务。着眼社区客户关注的“快捷支付、信用增值及便民恵民”等生活消费需求热点,创新支付结算服务、融资服务、生活服务、信用服务,采取异业联盟“+”进行浸入式、水漫式营销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有形商品(业务产品)和无形服务融合,占据社区业务市场。五是狠下“四字”功夫,优化中小微企业服务。“走”好客户,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将客户逐一分配到客户经理,进行“一对一”对接服务;“竞”比服务,按照商场、专业市场、商会、园区企业划分网格,明确拓展任务,定期通报;“实”做建档,利用内部系统资源,广泛联系外部税务、工商及街道、园区管理部门,收集整理各类融资、支付结算等信息,精准营销;“巧”抓重点,将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作为“圈、链、群”业务营销核心;将特色金融产品和差异化服务作为撬动客户需求主要工具;将客户生产经营周期、资金差异化需求作为产品创新重点依据,精耕中小微业务市场。六是开启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业务竞争新动力。利用点多面广及人脉优势,采运用“农信+”融合模式,与党政部门、乡镇、村组、社区、协会、街道办、企业等建立融合发展战略,辅以全面营销、系统营销、精准营销、链式营销等方式,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强业务宣传质效度、提升客户产品体验感,推动和促使高质量发展。七是强化科技支撑,有效防控经营风险。运用科技力量,建立贯穿各类风险、各类核心岗位及各项业务流程的数据库,为经营发展和风险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数据;运用科技手段,丰富和提升各类管理系统功能,增强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能力,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夯实持续稳健发展基础。
(五)突出党建工作引领,构筑改革发展“四梁八柱”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央、银保监对金融领域中,保障银行机构持续稳健发展的根本纲领。农村信用社要高举“全面从严治党”旗帜,深化“党建+”平台建设机制,发挥党组织在业务经营和改革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引导业务经营重心“回归本源、坚持主业”,全面提高自身对“三农”、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在金融产业竞争新时代中,锻造成为坚实且强大的支农支小金融主力军,实现行稳致远发展目标。
一是以“党建+队伍”,锤炼支农支小铁军队伍。以打造“一流”队伍为目标,运用《党章》、《党规》以及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队伍思想教育、理论培养。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开设党员活动室、组织特色学习教育、评选党员先锋模范等活动强化支部阵地建设,增强干部员工扛起全面深化改革、支持实体经济的担当意识、表率意识和奉献意识。二是以“党建+普惠”,强化支农支小服务。与镇、乡、村各级党支部紧密合作,通过“双基”共建,开展派驻“金融村官”、“走访万”、“整村授信”、信用工程创建以及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构建“三级联动、政银融合”服务体系。促进党建工作与支农支小融合,发挥党建引领农信社保持定位,全面发挥和提升支农支小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构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三是以“党建+金融”,助力改革发展。坚持党建与业务经营融合的发展思路,将“四个意识、“四项纪律、“四个服务”和“四个坚定”党建标准和精神融入到农信社公司治理、人才培养、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方方面面,与农信社改革发展战略制定有机结合,为农信社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坚守定位、合规经营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夯实稳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根基。
(作者:遂宁农商银行行长  )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