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方略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局面仍在缓慢转变,银行风控及经营压力仍未得到“减负”。在此严峻形势下,起步较晚、底子较薄、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信社如何避免偏离市场定位,坚持“回归本源、坚持主业”的经营宗旨,并始终保持可持续稳健发展态势,笔者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经营环境困局凸显
在宏观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业务、大客户以及吃快钱业务给银行机构创造了高盈利“黄金”业务机会。受盈利刺激,个别农信社将经营思路放在了追求规模大发展、争抢业务大客户、与同业机构拼抢城区业务市场、进军城区业务拓展上;将业务精力集中在与城区市场的主导银行机构的竞争上;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放到同业、非标等赚快钱业务上;逐渐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和金融服务工作轨道。这种摈弃主业、盲目发展的经营思路,导致个别农信社改革发展面临“农村市场被强势“分裂”,城市市场拓展成效“甚微”的尴尬局面和生存危机。
(一)城区业务市场。各大银行竞争策略主要以“价格战”为主,通过拉高存款业务利率、降低贷款业务利率来沉淀自身存量客户、抢夺他行客户。而农信社受制于本身利润规模低、盈利效益低等短板,在“价格战”中毫无对抗实力,往往处于绝对压制和被动境地。加之,他行依托科技平台,频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农信社自身受资本约束,无力承接大客户业务需求等限制条件,使得拓展城区业务、发展城区客户“难上加难”,效果甚微。
(二)农村业务市场。由于偏离服务“三农”市场定位,基层网点、客户经理偏重于傍大款、垒大户、吃快钱上,片面追求短期业务效益。不去深入农村市场、不去收集“三农”客户群金融需求,金融服务“留白”。导致他行、互联网金融平台运用丰富的金融产品、高效便捷的服务渠道下沉农村市场服务重心,使原本属于农信社的客户将目光和选择转向了其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客户体量、业务市场份额受到严重“分割”,曾经的“一枝独大”经营格局被强势蚕食,业务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此外,由于监管日渐趋严升级,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同业理财、表外业务受到严厉监管,出现理财业务规模缩水,获取利差收益的空间被挤压,农信社面临盈利下降的经营发展困境。
可持续经营方略
国家明确提出农商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要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面对宏观经济新常态、行业竞争新形势,农信社必须要坚守服务“三农”市场定位和初心,坚持“回归市场定位、回归金融本质、回归同业行规”,加强对“三农”市场、实体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才能在风险集中暴露的残酷生存环境中“活下来、走出去”。
(一)做实农村金融基础工作。要树立和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理念,夯实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巩固发展与“三农”感情纽带;要抓住“乡村振兴”政策机遇,开展“走千访万”服务“三农”等基础工作,重拾和发扬老一辈“背包”银行敬业精神,变“坐商”为“行商”,回归到农村市场采集“三农”金融服务需求、普及金融知识,开展评级授信、捕捉业务拓展信息;通过建立乡村综合金融服务站点,推广手机银行、村级电商平台,延伸农信社金融服务触角,真正做牢基础工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高效满足农村市场客户基础金融服务。
(二)加大“三农”信贷支持。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作为支农支小主力军,农信社要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通过开展“走千访万”普惠大走访活动,走进种植养殖大户、走进家庭农场、走进专业合作社,深入了解其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建立主动上门服务机制;通过整村推进的方式,对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返乡创业者及农户全面评级授信,积极提供信贷备用金,构建农信社信贷便民惠民“新高地”;通过信用工程创建,制定和实行信用与信贷挂钩的服务政策,对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按信用等级给予利率、额度等优惠政策,构建农信社“三农”服务“特色牌”。
(三)擦亮特色产品品牌。农户小额贷款是农信社服务“三农”的拳头产品和特色服务。要进一步通过简化办贷资料、优化办贷流程、做实评级授信等工作,积极有效满足“三农”购置生产物资、家庭生活、购房建房等需求,放大在“三农”服务中的“王牌”效应;要强化“农保贷”、扶贫贷、创业贷及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营销,打造服务“三农”的经营特色,形成与同业竞争的独特优势。
(四)做特“党建+”普惠金融服务。从金融村官、支部共建工作中,积极探索党建与支农支小深度融合。通过与村、乡开展支部共建、制定系统内党员普惠服务竞赛、丰富对党员客群金融服务渠道、产品等多个工作方式,发挥农信社“党建+”金融服务的优势,在回归本源、根植“三农”、服务“三农”中迸发持久活力和竞争优势。
(作者系四川遂宁农商银行行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