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 金融研究

后疫情时代农商银行“危中育机”之浅见

时间:2021-03-30 14:12:25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张开

  随着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逐步呈常态化发展趋势,经济下行和疫情的双重叠加影响,使得金融市场的竞争更趋于白热化,作为面向农村金融市场的农商银行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影响。面对客观因素的不利局面,农商银行如何实现危中育机、逆势而上,特别是在当前各家金融机构的营销服务活动浪潮中脱颖而出,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浅谈一些感想感悟,以飨读者。

  突出时效热点,彰显农商服务特色。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为我们农商行当前加快改革转型、推动业务升级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和指明灯。农商银行作为服务县(区)域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营销外拓中应主动区别于国有银行和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服务渠道,立足区域特别是农村市场的规划发展路径,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遵循属地的政策引导方向,突出服务当地实体经济特色,逐步打造新时期下支农、支小、支微的特色市场发展道路。

  明确营销方向,紧扣客户资金需求。农商银行主要面向农村客户群众且中老年客户居多,文化程度和金融政策知晓度较城区客户偏低,在金融产品需求方面较为单一,居民定期储蓄存款占据资金揽存的绝对比例。近年来,各家行社在存款营销过程中普遍倾向于礼品赠送,强调到期收益,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金吸存能力,但高成本存款占比日益攀升,对业务经营长期发展是不利的。立足高质量发展新观念来讲,农商银行不仅要依靠高息揽存,更应当注重把握当下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结合区域内重点支柱产业走向,以代发业务、资金流水、业务营收等低成本、流动性资金吸存为重点,在加强银企互动、感情联络的同时,达到企业资金管理专业高效化、银行资金成本降低的合作共赢局面。在贷款营销层面,则更应当注重在风险防控的前提下,以“小额、流资、分散”的原则,针对辖内农畜产业及附加产值的三农主导产业进行精细化分类,加强对客户生产经营周期、资金需求旺季、上下游供应链等信息资讯的一手资料掌握,确保信贷投向专业化、资金流向明确化、信贷结构合理化、风险防控体系化,真正做到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农商行自身资产规模,实现资产效益可持续化的良性发展模式。

  加快网络布局,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愈发加快,而乡镇客户群体以中老年客户居多,尽管线上金融模式的发展经过多年运作已日趋成熟、深入人心,但乡镇客户群体受制于年龄结构、知识层面的局限性,农村网络金融的发展建设任务仍任重道远。在此区域的金融市场份额竞争中,农商银行无疑具有先天的发展空间和渠道优势,特别是多年来深耕“三农”市场的基层支行(信用社、储蓄所),更是乡镇客户群体的高度信赖的金融市场主阵地。依托后疫情时代线上金融发展的利好时机,农商银行应当主动加大移动支付结算、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宣传普及力度,联合辖内村委社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宣讲活动,在带动线上业务规模发展的同时,加深与乡镇客户群体的感情维系;同时在原有的线上金融工具基础上,不断优化服务体验,完善产品体系,构建更加契合乡镇农村群众使用习惯和认知范围的金融场景一体化发展模式,真正体现农商行“心系三农、相融共生”的服务理念。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