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 金融研究

非现金支付时代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服务管理转型探索

时间:2020-12-10 10:12:14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王思静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支付手段的不断创新,依托银行卡和互联网技术的非现金支付方式在用户体验和便捷性方面得到极大改善,在日常支付生活中被广泛普及和应用,而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似乎在渐渐“失宠”。但作为现代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现金仍是重要的支付工具,未来刚性需求仍然存在。银行如何应对全新的金融环境和支付环境,如何推动现金服务与互联网相融合,运用互联网的“新手段”来解决现金服务中的“老难题”,切实提高现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动现金服务管理转型,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非现金支付时代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服务管理现状

  非现金支付工具是社会需求、技术进步和支付创新的产物,其便捷的服务和可以转换现金的能力,对提升我国货币流速和支付效率具有重要价值。我国非现金支付的快速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是金融支付服务不平衡、不充分、信用卡渗透率相对较低、智能手机网民数量大,以及政府对支付创新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等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尽管如此,鉴于我国支付基础设施、人口特征、居民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现金仍然是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支付方式,现金支付与非现金支付并存的格局将长期存在。

  (一)流通中现金逐年递增但增速明显放缓

  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统计数据,流通中现金保持逐年递增趋势,但在2014—2019年间,流通中现金年均增速4.5%,明显低于2009—2013年、2004—2008年、1999—2003年前3个五年区间的11.7%、11.5%、11.9% 的年均增速。

  (二)非现金支付方式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1.银行卡的普及和高渗透率。自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起,中国银行卡进入快速发展期,实现了跨行转账,满足了公众异地支付、跨行支付与大额取现的需求,逐步打破了现金支付的主导地位。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6.03张,同比增长10.4%。

  2.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领域不断扩张。自2012年以来,以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和渗透,改变了公众线下小额现金支付的习惯。尤其是2013 年以来,移动支付普及发展,不仅对日常现金支付带来显著替代效应,同时也给传统现金机具如POS机、自助存取款机、点验钞机等市场需求带来强大冲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达到 7.65亿户,覆盖领域日益广泛,应用场景加速渗透,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从供给侧改变着我们的支付习惯和交易模式。

  3.非现金支付发展已趋于饱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显示,2019 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3310.2亿笔,金额3779.5万亿元;分别较 2013年度分别增长6.6倍、2.4倍。非现金支付金额增速由2015年的89.8%迅速下降,2016年至2019年增速分别为6.9%、2%、0.23%、0.29%,已连续两年增速不足0.3%。

  二、非现金支付时代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服务理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受经济转型升级和支付方式多元化等方面因素影响,现金供应总量和结构、市场现金服务需求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现金投放、回笼总量逐年减少,而节假日因素影响和季节性波动增大,偏远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的现金供应结构和小面额现金服务仍有待改善

  主要体现在受经济效益、人员不足和管理便利性等因素的影响,流通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小面额人民币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的问题;在个别营业窗口、菜市场等特定地点流通的人民币整洁度有待提高;由于可流通纪念币(钞)鉴别难度较大,直接影响了此类货币回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残损人民币回收机制尚不完善,回收工作还不同程度存在履职不尽责、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公众主动将残损人民币缴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识不强;反假货币协调联络工作还存在短板,不同单位和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还不健全,无法及时实现资源共享。造成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足;二是营业机构在不断减少,特别是农村地区;三是支付系统网络建设滞后。

  (二)特殊人群难以改变现金支付习惯与偏好

  在微信、支付宝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消费者群体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消费偏好与习惯,以及收入结构、支付成本等,都是影响公众选择现金与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重要因素。如今在银行柜台办理现金业务最多的是中老年人群,而使用非现金支付手段最频繁、覆盖面最广的是年轻人群体。此外,还有绝大多数个人结算需求者受传统交易方式、因素的影响,习惯于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结算, 认为拿着现金放心,转账、刷卡看不见、摸不到, 心里总是不踏实, 这种现金依赖现象无疑抑制了非现金结算的需求。

  (三)银行现金管理职能弱化

  银行作为现金管理的重要主体,对单位和个人的现金存取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但银行商业化改革以来,银行更注重盈利性目标,现金管理职能与其开发客户、拓展业务的动机相抵触,执行中弱化了其现金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大额现金使用重监测弱管理。一是大额现金支取预约制度,主要是针对个人客户。一般情况下只要网点有足够的现金,不预约也可以支取,客户甚至可以通过“以整化零”的方式绕过预约制度,即便严格执行预约制度,也不能对客户大额现金支取起到制约作用;二是大额现金支付审批制度,主要针对法人客户大额现金支付审批制度,仅仅是银行内部管理需要,对于大额现金支取没有任何约束作用。因此,金融机构制订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大额现金管理作用非常有限。

  (四)现金管理对象范围偏窄

  一是金融机构在推出非现金结算工具时,缺乏对非现金结算工具使用者广泛深入的调查和了解,往往按照自己的想象提供结算工具, 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二是金融机构向社会宣传非结算工具的力度不够、方法欠妥,客户对银行能够提供哪些结算服务不了解,对一些新推出结算工具的功能和优越性更是知之甚少,自然也就谈不上主动使用。

  三、非现金支付时代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服务管理转型探索

  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收付是现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枢纽环节,只有根据新形势下现金管理的需要赋予其新的义务和职责,才能保证现金管理落到实处。

  (一)加强对现金管理业务的理解

  从全球现金管理服务来看,现金管理业务是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的账户开立、资金划转与收付款、融资额度、投资工具和信息报告等打包综合金融服务。 从目标客户营销来看,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更多将目光投向大型集团客户,集团类客户现金管理业务已初具规模,另一方面,国内中小企业同样在现金管理服务方面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银行对其议价能力也更高,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延伸现金管理服务客户群体,推动现金管理服务的社会履盖面。 从服务方式来看,对于集团类、机构类、连锁商业、大型企业等客户,该类客户对现金管理业务需求具有行业共性等特点,商业银行要通过专业化的现金管理服务更多地为该类客户提供行业解决方案。 对于中小企业类客户,由于其个体差异较大,商业银行应在分析内在需求基础上,通过“量体裁衣”分别为其提供个性化现金管理服务。

  (二)提升现金管理服务理念

  随着金融业务虚拟化、网络化的发展,不少原本需要通过银行柜台完成的业务,现在通过PC端和手机APP就能够自助完成。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银行的线上服务业务迅速发展,更注重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在实体服务下,用户能够获得更完善的业务体验,银行柜员的专业服务能力更出色,能够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作出更专业的回答。此外,在银行实体网点适当增加自助服务装置,不但有利于节约服务成本,而且还能提高银行服务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1.保障人民币现金作为储备货币的职能,满足支付需要、促进商品流通。明确当地人民银行根据辖区现金供应实际,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备付的最低总额和券别构成,保障现金的基本供应,提前做好现金灾害储备,防范国家风险。这不仅要求金融机构保证现金需求总量满足,还要及时为用现单位和储户办理券别调剂业务,满足用现客户不同券别的需要。

  2.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人民币信誉。这不仅要求金融机构依法履行假币收缴鉴定和残损币兑换职责,还要大力开展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积极营造爱护人民币的良好氛围。

  3.优化人民币流通环境,提升人民币形象。银行是经营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特殊企业,也是现金投放回笼的主要渠道,有义务优化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加强对外支付现金质量管理,提升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积极构建良好的人民币使用环境。

  (三)加强对现金服务的管理

  1.明确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现金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银行在现金管理中应处于指导和监管者的地位,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现金服务的提供者,应同开户单位一样,是被管理对象,不应具有管理权和处罚权。

  2.建立大额取现预约制度,维护合理的现金收付秩序。要明确预约提取现金的券别和额度,统一现金预约方式,完善现金预约机制,规范现金预约信息。对于提取现金的事由,一旦发现客户编造虚假用途非法取现,可采取明确禁止提取现金的情况。

  3.充分利用电子化手段,落实大额现金支付审批制度。通过设置电子审批程序,解决银行现金支付审批问题,通过设置电子制约程序,银行能够堵塞猪开户单位非正常支取现金的渠道,减轻银行现金管理工作的压力。

  4.加大现金管理现场检查力度,使现金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一是检查人员要业务精通,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适应检查工作的需要;二是检查面要广,年度检查面要达到100%,不留死角;三是检查方式要灵活,可采用明查暗访等形式,检查要全面、深入、细致。

  5.保证检查工作成效。对现金检查中发现的违规问题从严及时查处,维护现金管理制度的严肃性。一是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限期整改;二是对拒绝兑换残损人民币或发现假币不收缴等严重的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坚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决不姑息。

  6.加强现金管理工作考核力度。将现金管理纳入内部绩效考核,督促营业网点切实履行现金管理责任,同时加大对现金管理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通过处罚促进现金服务管理主体更好地履行现金管理职责。

  (四)推广非现金支付方式

  1.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和培训。充分发挥银行营业窗口对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宣传引导作用,并对用现大户进行非现金支付结算知识培训,使非现金交易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形成非现金交易的社会氛围。

  2.完善非现金交易条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在农村或集镇包括大型批发市场和商品集散地建立银行转账、银行卡交易等非现金交易平台或渠道。

  3.加强对金融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提高单位和个人对非现金交易的安全感,从而降低对大额现金的存取需求。

  4.降低刷卡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收费标准,以降低非现金交易的经济成本。调节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和现金交易之间的关系,促使客户均衡考虑各类结算工具的利弊和成本,以促进市场结算工具的平衡发展。

  5.充足配备便民点钞机、取零 ATM 机,以及纸币、硬币自助兑换机等现代金融机具,安排专人引导客户正确使用,以此分流客户,缓解柜台工作压力,高效便捷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五)加大现金管理的监管力度

  1.加大非现金结算产品的宣传力度,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 解决路径依赖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要采取宣传车、宣传单( 画) 等形式, 向社会特别是农村居民普及支付结算的基础知识, 大力宣传非现金结算工具的种类、使用方法及优越性,同时,通过现场示范、电视、微信、微博等方式,向广大客户,尤其是中老年客户传授使用 ATM 机、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的方法;提高客户特别是农村居民对非现金结算工具的认知度,减少现金使用量。

  2.建立健全舆情监测和投诉处理机制,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妥善处理转型期发生的各类现金业务投诉。“微信公众号”式的现金服务知识宣传功能。发布法律法规、假币案情等信息。通过受理用户咨询和投诉的方式实现互动。

  3.建立社会现金需求反馈机制。现金支付方式在中小金额支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需要及时对特定人群、企业和场景的现金使用券别和需求量做出反馈,便于优化现金投放结构、强化中小面额现金供应与服务水平。

  (六)现金管理服务应建立专业专注的服务体系

  1.建立稳定、高效的现金管理服务网络,为现金管理服务构建服务平台。

  2.建立快速响应的现金管理服务专业化实施团队,根据客户需求,为其量身定制现金管理解决方案,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全面金融服务和一流的银行服务体验。

  3.加快现金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金管理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金融机构可通过培养和引进两种方式充实现金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力争打造一支快速响应,专业、专注的现金管理专家团队、创新团队,从而体现自身现金管理服务不可替代的竞争实力。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