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 金融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商业文明与伦理

时间:2020-09-30 09:57:14 来源: 作者: 刘海翔 刘澄清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关诚信的谆谆教诲,如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墨子则坦言“言不信者,行不果”;倡导“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在其思想体系中,有关“诚”的本体论,“立诚”“思诚”的修养功夫,更表现出一种追求“至诚”的境界。

传统文化影响商业模式与行为

       就像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一样,普惠金融不能独立于经营对象和市场环境。毋庸讳言,在当下的社会中,诚信风气还需大力提倡,金融诈骗需要严加防范。为此,金融机构在推进普惠金融时,需要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氛围以及诚信体系是否建立。

       普惠金融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包容性增长,实现在金融面前人人平等,在传统信贷理念、方法与监管框架下,金融服务还存在盲区。面向微型企业和脆弱群体的微型信贷造成的不良贷款,金融机构不应该把他们直接列为“老赖”处理,而是要给予区别对待。如果不是恶意逃费逃债,就应该给予一定的宽限与容忍,与其开展普惠金融型信贷服务,不能按照传统银行的做法。因为,在没有信贷服务之前,金融机构与普惠金融客户之间如同“水和面粉”的关系,一旦达成交易,就不分你我,就要与客户一起成长,这才是普惠金融的真谛。

      “以客户为中心”和与客户共同成长的理念,不仅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的战略规划层面,更应该体现在金融机构的各个方面,包括风险治理以及普惠金融信贷流程中的贷前、贷中与贷后的管理。如何进行催收?不良和逾期及坏账如何处理,体现了一家金融机构的商业文明与商业伦理。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后疫情的新常态下,如果把欠款几万元的客户都告上法庭,法院也不堪重负,也有可能让一些新的微型企业主和弱势群体被金融机构排除在外。如果这样,普惠金融战略就前功尽弃了。因此,面向千千万万小微企业主与中低收入群体以及弱势群体,尤其是面对贫困群体,金融机构在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应促进乡村振兴与包容性增长,乡村治理与乡村文化复兴,尤其是儒家思想与诚信文化的发扬光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厦门大学校主陈嘉庚就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感人的榜样。1903年,陈嘉庚的父亲在新加坡的企业破产,新加坡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却立志代父还清欠款。在陈嘉庚看来,信誉比金钱更宝贵,而诚信立本让陈嘉庚之后能够在商界大有成就,无愧于“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称号。

普惠金融要考虑地方特色与民情

       普惠金融重视机会平等,其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许多农商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其他中小银行都觉得普惠金融很难做。通过笔者在泉州农商银行的调研发现,“说的都是问题,做才能找到答案。”普惠金融不能只喊口号,而是要“撸起袖子干出来的事业”。

       新华社9月21日刊发题为“贫困户还贷记”的报道中提到,福建省闽清县省璜镇全镇现有75户摘帽后继续享受扶贫政策的建档立卡户,其中44户办理了45笔扶贫无息贷款。截至目前,已有14户全额还清了15笔贷款,其余30户均偿还了部分贷款,并表示将如期全额还清贷款。有位建档立卡户说:“我们自己也要勤劳,养羊、种地、打工,样样都干。我们知足、感恩、讲诚信,有了钱就把贷款还清了,不拖欠。”

       乡村治理与文化重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其核心是具有“初心和使命”感的人才培养。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其背后蕴含着先哲“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整,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及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是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最终成功的关键之一。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英国等欧洲国家及日本值得借鉴。

       乡村振兴与包容性增长不仅可以稳固扶贫成果,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纵深,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是抵御外部压力的上上之策。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