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 金融研究

农商银行票据转贴现业务管理策略

时间:2020-08-18 14:15:07 来源: 作者:张 健

      票据作为连接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纽带,其利率市场化时间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同时,伴随着业务的迅猛发展、产品的不断丰富与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其在农商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和业务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凸显。

票据转贴现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农商银行在票据交易过程中,因交易对手方不履行或无法履行到期债务所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根据票据转贴现的方式不同,买入票据业务对应的风险也有两种,分别是承兑人所产生的风险和交易对手所产生的风险。

      市场风险票据业务的市场风险指的是因为市场利率波动、流动性变化而导致的潜在风险。这是由于票据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对市场利率走势和流动性变化情况非常敏感。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者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和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以及由于操作失误从而导致潜在经济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有可能是内部导致的,也可能是外部操作所产生的。内部导致的操作风险分为3种:由从业人员操作引起的风险,因为流程设计问题所产生的操作风险,由于交易系统错误产生的风险。外部操作所产生的风险包括外部诈骗所造成的风险、突发事件(如地震等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等。

      合规风险 票据业务的合规风险是指开展不符合监管规定的业务或者开展业务时没完全按照监管文件要求来办理,从而被监管机构处罚的风险。在票据市场迅速发展的阶段,票据交易频繁展开时就存在部分企业虚开票据套取资金的问题。

票据转贴现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的管理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农商银行在票据转贴现交易中,需要对票据业务的风险管理状况报以高度重视,对信用风险进行全过程盯防,对票据业务的全过程均做出详细规定,防止出现漏洞,还要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谨防信用风险的发生。二是落实第一付款人责任,完善转贴现制度流程。农商银行开展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业务时,必须将承兑行纳入授信主体,不得以交易对手来代替承兑行授信,从制度上落实承兑行的第一付款人责任。三是制定授信主体准入体系。根据授信主体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来分析授信主体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经营的可持续性。四是授信主体动态管控。农商银行对于授信准入的机构要结合财务数据季报、半年报、年报以及公开市场的信息披露来分析主体经营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是否对机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操作风险的管理 一是事前风险防范措施。农商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防控,需要从源头做起,在票据交易业务进行之前就做好防控准备,从票据业务参与者的资格审查开始。农商银行要建立完备且严格的准入机制,做好每个申请人资格审核。二是事中风险管控措施。农商银行要对票据交易转贴现业务所相关的部门与员工设立针对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制度规范,以此来防范在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操作风险。三是事后风险监督措施。在票据转贴现业务交易结束之后,农商银行要制定相关制度做到对交易之后的风险继续监督,以防出现事后风险暴露的情况。

       市场风险的管理 一是宏观货币政策调整会对票据转贴现业务造成严重影响,需要提前对宏观政策的变动做出预判,提前做出反应。二是加强票据投研能力,掌握票据利率运行内在规律。要在思想上重视票据业务,票据业务已经不在是简单的信贷调节工具,已然成为许多商业银行的创收主力;在人员和资源方面应加大投入。三是关注政策考核时点因素,细化利率风险管控。由于监管机构一般在月末、季末、年末对银行的各项指标进行考核,有时候银行会通过调整其持票规模以使考核达到合意水平。四是依托科技力量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农商银行要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管理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票据业务风险识别与风险防范全流程的计算机控制。

          合规性风险的管理一是保持对票据相关交易的真实存在与否进行调查。二是对电子化票据的交易模式及时与相关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尝试与相关监管机构达成合作,对当前迅速发展的电子票据转贴现业务进行研究,共同探讨应对的监管机制。三是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农商银行可通过行内选拔或者外部引进一批综合素质高、可塑性强、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员工加强培养,定期组织培训。同时,农商银行还应不断强化对风险管理专业化人才的后续教育与培训,及时更新风险管理理论和实务操作知识。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南京分行)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