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0-01-10 14:27:24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许 兵
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四川什邡农商银行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路径,在金融产品、支持方式、推动路径等方面寻求突破,围绕“一村一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农业发展,切实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繁荣农村经济活力提供了有力金融保障,探索出了一条有什邡特色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道路。
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实践
(一)转换思路,创新金融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什邡农商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推出支持乡村振兴专属贷款产品“兴农贷”,贷款利率可执行支农再贷款利率 5.75%,单户贷款金额可达3000万元,期限可达5年;同时推出“土地流转贷款” “税金贷” “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 “专用权质押贷款”,引入省农担公司担保,多方式解决农村融资担保力弱问题,提高农村贷款的可获得性。
(二)一村一品,融智创新促农村发展。2019年以来什邡农商银行以当地湔氐镇为试点,创新打造“银行+协会+企业+农户”的支农模式。在种植技术上通过聘请专家扶持木耳种植户促专业化生产;在销售上通过高于市场标准价对“耳农”种植的木耳分等级回收;在金融支持上,一是创新“耳利贷”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利率从传统的8.79‰降低至最低4.79‰。二是为“耳农”企业、协会、农户批量授信解决融资难题。三是为“耳农”创新定制“耳利宝”提高“耳农”闲散资金收益13%-18%。四是将共建企业加工的木耳产品作为什邡特色农产品列入四川农信“惠生活”电商平台中的“四川特产馆”销售,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销量。
(三) 创新机制,激励企业助推乡村振兴。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担保能力弱、融资难、融资贵是园区内民营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园区企业当前面临的难题,什邡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金融创新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作用,与中国人民银行什邡市支行、什邡银保监办事处、四川什邡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积极调研、协商,出台了“3+X+党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工作机制。在工作推动中以什邡农商银行为工作主体,着力解决园区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在生产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的各种金融需求。
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练好内功,夯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基础。农商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方面成效显著,但还存在着诸多短板和不足,服务供给和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亟待破解。一是强化机制建设,优化激励方案,激发支持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从招工源头入手,引入农业和农村金融专业优秀毕业生,特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真正的“懂、爱、精、专”服务团队。三是强化产品创新,加强与农村产权交易所合作,将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特色农产品等纳入押品范围,针对特色产业量身定制更多的金融服务模式。四是强化网上金融服务平台搭建,丰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服务功能,增强客户黏性。
(二)银政合作,搭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平台。一是紧跟政府规划,明确农商银行信贷支持重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当前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也是情况各异,作为乡村振兴的前端各镇(村)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及差异化特征持续推进,而农商银行要注重地域特色、尊重市场规律,努力找准“重点”,创新服务才能取得实效。二是完善和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全力推进“双基共建奔康快车”活动,借助村两委、驻村干部等力量,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填补农村信用空白,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服务农村市场提供规范、高效的金融服务,在有效满足“三农”多层次金融需求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希望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商银行拓展业务范围,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在激发活力上,希望地方政府加大对“返乡+下乡”创业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鼓励农商银行发放“双创贷款”,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四是建议政府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大数据中心,解决借贷主体信息不对称矛盾,一方面实现用款主便捷申贷,另一方面实现农商银行快审快放,大力提升信贷服务质效。
(三)“银担”合作,建好农村主体“增信”模式。实现产业兴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是关键。新型主体规模、资产、财务、担保先天不足又制约着有效金融供给。要解决农村发展融资难题,除创新产品外, “银担合作”是有效的增信模式。当前农商银行与省农担公司的合作还存在流程长、审批慢的问题,要将省联社与省农担公司新的合作要求落到实处,一方面用好“政银担”与“集合担保”两种模式,加大与省农担公司的合作范围,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合作水平,真正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的难题。
(四)银企合作,扩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链条。一是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在风险机制上加强与涉农保险的合作,构建“信贷+保险”的贷款模式。通过保险与信贷相结合、开拓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等方式做好农商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二是建立联合信用体系,支持订单农业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线,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等联接在一起的订单农业贷款创新,利用产业链上真实交易合约对借贷双方的监督担保作用,构建“种、产、加、购、销”全产业链条的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
(五)银商合作,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农商银行要在“线上”做好营销推动,助力农产品营销推广,借助“惠生活”服务网络,推行“线下+线上”发展模式,搭建“银行+电商”的支持模式,打通线下实体渠道与线上网络渠道营销通道,推动农产品进城和农资、生活消费品下乡。
(六)银农合作,提升农户综合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加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最佳实践区”建设,强化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建设,发挥农商银行点多面广优势,为农户提供更为便捷的现金存取、费用缴纳、结算汇兑等普惠金融服务渠道。二是加强普惠信贷供给,支持农民返乡,围绕“双创” “安居” “扶贫”等领域,加大对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满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住房、创业、就业、消费、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三是大力支持城市居民下乡,积极为能人、企业家、知识分子、城镇居民下乡提供便利有效的金融服务,把城市资源带到农村,促进农村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实践
(一)转换思路,创新金融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什邡农商银行创新金融产品,推出支持乡村振兴专属贷款产品“兴农贷”,贷款利率可执行支农再贷款利率 5.75%,单户贷款金额可达3000万元,期限可达5年;同时推出“土地流转贷款” “税金贷” “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 “专用权质押贷款”,引入省农担公司担保,多方式解决农村融资担保力弱问题,提高农村贷款的可获得性。
(二)一村一品,融智创新促农村发展。2019年以来什邡农商银行以当地湔氐镇为试点,创新打造“银行+协会+企业+农户”的支农模式。在种植技术上通过聘请专家扶持木耳种植户促专业化生产;在销售上通过高于市场标准价对“耳农”种植的木耳分等级回收;在金融支持上,一是创新“耳利贷”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利率从传统的8.79‰降低至最低4.79‰。二是为“耳农”企业、协会、农户批量授信解决融资难题。三是为“耳农”创新定制“耳利宝”提高“耳农”闲散资金收益13%-18%。四是将共建企业加工的木耳产品作为什邡特色农产品列入四川农信“惠生活”电商平台中的“四川特产馆”销售,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销量。
(三) 创新机制,激励企业助推乡村振兴。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担保能力弱、融资难、融资贵是园区内民营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解决园区企业当前面临的难题,什邡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金融创新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发展作用,与中国人民银行什邡市支行、什邡银保监办事处、四川什邡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积极调研、协商,出台了“3+X+党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工作机制。在工作推动中以什邡农商银行为工作主体,着力解决园区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在生产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的各种金融需求。
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练好内功,夯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基础。农商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在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方面成效显著,但还存在着诸多短板和不足,服务供给和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亟待破解。一是强化机制建设,优化激励方案,激发支持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二是强化队伍建设,从招工源头入手,引入农业和农村金融专业优秀毕业生,特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真正的“懂、爱、精、专”服务团队。三是强化产品创新,加强与农村产权交易所合作,将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特色农产品等纳入押品范围,针对特色产业量身定制更多的金融服务模式。四是强化网上金融服务平台搭建,丰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服务功能,增强客户黏性。
(二)银政合作,搭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平台。一是紧跟政府规划,明确农商银行信贷支持重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当前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也是情况各异,作为乡村振兴的前端各镇(村)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及差异化特征持续推进,而农商银行要注重地域特色、尊重市场规律,努力找准“重点”,创新服务才能取得实效。二是完善和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全力推进“双基共建奔康快车”活动,借助村两委、驻村干部等力量,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填补农村信用空白,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服务农村市场提供规范、高效的金融服务,在有效满足“三农”多层次金融需求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希望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商银行拓展业务范围,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在激发活力上,希望地方政府加大对“返乡+下乡”创业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鼓励农商银行发放“双创贷款”,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四是建议政府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大数据中心,解决借贷主体信息不对称矛盾,一方面实现用款主便捷申贷,另一方面实现农商银行快审快放,大力提升信贷服务质效。
(三)“银担”合作,建好农村主体“增信”模式。实现产业兴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是关键。新型主体规模、资产、财务、担保先天不足又制约着有效金融供给。要解决农村发展融资难题,除创新产品外, “银担合作”是有效的增信模式。当前农商银行与省农担公司的合作还存在流程长、审批慢的问题,要将省联社与省农担公司新的合作要求落到实处,一方面用好“政银担”与“集合担保”两种模式,加大与省农担公司的合作范围,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合作水平,真正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的难题。
(四)银企合作,扩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链条。一是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在风险机制上加强与涉农保险的合作,构建“信贷+保险”的贷款模式。通过保险与信贷相结合、开拓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等方式做好农商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二是建立联合信用体系,支持订单农业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线,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金融机构等联接在一起的订单农业贷款创新,利用产业链上真实交易合约对借贷双方的监督担保作用,构建“种、产、加、购、销”全产业链条的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金融需求。
(五)银商合作,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农商银行要在“线上”做好营销推动,助力农产品营销推广,借助“惠生活”服务网络,推行“线下+线上”发展模式,搭建“银行+电商”的支持模式,打通线下实体渠道与线上网络渠道营销通道,推动农产品进城和农资、生活消费品下乡。
(六)银农合作,提升农户综合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加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最佳实践区”建设,强化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建设,发挥农商银行点多面广优势,为农户提供更为便捷的现金存取、费用缴纳、结算汇兑等普惠金融服务渠道。二是加强普惠信贷供给,支持农民返乡,围绕“双创” “安居” “扶贫”等领域,加大对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满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住房、创业、就业、消费、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三是大力支持城市居民下乡,积极为能人、企业家、知识分子、城镇居民下乡提供便利有效的金融服务,把城市资源带到农村,促进农村发展。
我要评论
相关阅读
-
无相关信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