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守护多元群体“钱袋子”
近日,隆回农商银行运营管理部与法律合规部联合在县人民广场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专项宣传活动,通过“案例拆解+场景化预警+方言互动”的形式,将反电诈知识精准送达,切实提升多元群体的风险“免疫力”,筑牢县域金融安全防线。
活动现场,“警惕电信诈骗 守护财产安全”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工作人员提前梳理了与不同群体密切相关的诈骗套路,准备了图文并茂的宣传折页及案例手册。“老板,您平时会不会收到‘订单异常’‘客户退款’的短信或电话?之前有九龙广场旁的餐饮店老板,就被骗子冒充平台客服,以‘订单冻结需解冻’为由,诱导点击钓鱼链接,被骗走了近万元营业款!”面对商户与九龙广场旁店家,工作人员结合近期高发的“冒充电商客服诈骗”案例,用“接地气”的语言拆解诈骗步骤,同时提醒:“遇到陌生客服要求转账、扫码或下载不明APP,一定要先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千万别慌着操作,避免辛苦赚的钱打水漂。”
在公职人员咨询区域,工作人员聚焦“冒充领导/同事借款”“虚假公务通知”等诈骗场景,结合典型案例强调:“公职人员日常对接工作多,若收到‘领导’通过微信、短信要求‘紧急转款’‘代付费用’的消息,一定要打电话当面核实,不能仅凭头像和昵称就轻信。另外,涉及单位公章、涉密文件等信息,绝不能通过非官方渠道发送,避免被骗子利用实施诈骗。”现场不少公职人员认真记录要点,表示会将反电诈知识融入工作,同时提醒同事和家人提高警惕。
针对老百姓与农村老人群体,工作人员特意用隆回方言开展宣传,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大爷大妈,咱们接到‘您中大奖了,需先交手续费’‘您孙子住院急需用钱’的电话,可千万别急着给钱!之前有农村老人接到‘冒充孙子’的诈骗电话,没核实就转了3万元,后来才知道是骗子的圈套。”工作人员一边发放印有反电诈口诀的宣传折页,一边结合农村老人易接触的“冒充亲属诈骗”“虚假保健品诈骗”等场景,手把手教大家识别诈骗话术。遇到视力不佳的老人,工作人员还逐字逐句念读宣传内容,反复强调“不轻易转账、不泄露密码、不点击陌生链接”的“三不原则”。
九龙广场旁的便利店老板张女士在听完讲解后,主动拿出手机向工作人员咨询:“前几天有顾客说微信付款没成功,给我看了个‘付款成功’的截图,我当时差点信了,还好后来查了收款记录发现没到账。”工作人员肯定了张女士的谨慎,补充提醒:“遇到‘付款截图’‘转账凭证’,一定要以自己的收款账户到账为准,别被虚假截图迷惑,必要时可以让顾客现场重新付款,避免收不到钱还赔了货。”
活动期间,工作人员累计发放反电诈宣传资料2200余份,接待咨询群众150余人次,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一对一”风险提示。不少群众表示,这次宣传让自己看清了诈骗套路,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再也不会轻易上当。此次反电诈宣传活动,是隆回农商银行践行“金融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通过精准对接多元群体的生活场景与风险点,将专业的反电诈知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用得上的“防骗指南”。下一步,该行还将走进市场、乡村、社区开展系列宣传,让反电诈知识深入更多角落,切实守护好每一位群众的“钱袋子”。
-  
无相关信息 
热门推荐
热点图文


 
 
 
 
